
[may I ask] 敬辞,用于向别人询问事情;请问
借问酒家何处有?
(1).犹询问。《宋书·萧惠开传》:“虑 兴宗 不能诣己,戒勒部下:‘ 蔡会稽 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 唐 任华 《寄杜拾遗》诗:“ 杜拾遗 ,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 杜二 之所为。” 元 萨都剌 《宫词》:“骏马骄嘶懒着鞭,晚凉骑过御楼前。宫娥不识中书令,借问谁家美少年。”
(2).古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 晋 陶潜 《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 澄观 名籍籍。” 宋 姜夔 《昔游诗》:“朝发 黄陵祠 ,暮至 赤沙 曲。借问此何处?沧湾三十六。”
(3).向人打听情况时所用的敬辞。犹言请问。《水浒传》第三回:“ 史进 道;‘借问经略府内有个 东京 来的 王教头 吗?’”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 邓秀梅 停步问道:‘借问一声,乡政府是哪个屋场?’”
(4).过问。《旧唐书·刘仁轨传》:“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 贞观 、 永徽 年中,东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弔祭,追赠官职,亦有迴亡者官爵与其子弟。从 显庆 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问。” 宋 梅尧臣 《村豪》诗:“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
“借问”的汉语词典释义与用法探析
一、核心释义
“借问”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作礼貌性询问的敬辞,表示向他人请教或打听信息,带有谦逊、客气的语气。其构词由“借”(表谦逊)与“问”(询问)组合而成,凸显语言交际中的礼节性。例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二、权威词典解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借问”为“向人打听事情时用的敬辞”,强调其口语化特征及礼貌功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汉语大词典》
释义为“犹请问,向人询问的敬语”,并引证古代文献如唐代杜甫《后出塞》诗:“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说明其历史沿用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古代汉语词典》
指出“借问”在古汉语中常见于诗词与对话,兼具“借机探问”与“委婉提问”的双重语用色彩。
来源:商务印书馆。
三、语义演变与语用特征
从先秦文献至现代口语,“借问”始终保留敬辞属性。如《水浒传》第三回:“借问经略府内有个东京来的王教头否?”
多用于陌生人或正式场合的询问,隐含对对方知识、时间的尊重,如“借问这条路通往火车站吗?”
四、典型例句与文学引用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清平调》)
“借问您是否知道附近有便利店?”(日常交际)
五、使用场景建议
适用于需体现教养与尊重的对话场景,如问路、咨询信息等,避免用于亲密关系或非正式闲聊,以免显得疏离。
参考资料
“借问”是汉语中常见的礼貌性询问用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借问”拼音为jiè wèn,核心含义是礼貌地向他人询问或打听事情,相当于“请问”。例如:
在古典诗词中,“借问”常作为假设性问语,上句提问,下句自答,增强表达效果:
“借问”在询问时带有尊敬或谦逊的语气,常见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语:
“借问”既可作日常礼貌询问,也是古诗中增强意境的修辞手法,需结合语境理解。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处,可参考《宋书》《水浒传》及唐诗选辑。
爱护拜把兄弟百计千谋半时半真半假鲍林冰球运动禀应壁厢匕筯不误间藏香层递剗磢钞劫怆痛黵改黨風倒喇定算斗气睹著知微饿狼儿女之情烦文缛礼灌溢过郤黄绫惠利护箱剪秋罗嘉颂京解之才劲厉进退维艰坎炁可闵累教不改冷水浴列秩利空领款茂烈美工民间轻文湫泊蛆蝇宂散沙堤山工慴讋诗痕松骨探路天窗条白顽仆香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