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戒坛的意思、戒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戒坛的解释

[place to attain the full status of a mork or a nun] 僧徒受戒的场所

详细解释

僧徒传戒之坛。 唐 白居易 《大唐泗州开元寺明远大师塔碑铭序》:“十九从 泗州 灵穆律师 受具戒,五夏,通《四分律》《俱舍论》,乃升讲座,乃登戒坛。”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戒坛》:“ 汉 魏 之僧,虽剃染而戒法未备,唯受三归。 嘉平 、 正元 中,既传戒律,立大僧羯磨法,斯盖比丘立戒坛之始也。又曰,起於 南朝 求那跋磨 为 宋 国比丘於 蔡州 岸受戒为始。”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戒坛》:“ 杭州 昭庆寺 ,每年三月开戒坛,为天下僧人受戒之所,名曰 万善戒坛 。” 潘飞声 《自玉泉泛舟》诗:“戒坛如可上,吾欲学皈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戒坛是汉传佛教寺院中专用于传授戒律的宗教建筑设施,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定义

“戒”指佛教修行者需遵守的戒律规范,“坛”指高出地面的土石台基。《佛学大辞典》定义其为“僧徒受具足戒之坛场”,特指佛教寺院内举行受戒仪式的神圣空间。根据《中国佛教建筑史》记载,戒坛需经特殊仪轨建造,台基高度与层数具有特定宗教象征。

二、历史演变特征

戒坛制度始于唐代道宣律师制定的受戒仪轨,《汉地佛教仪轨》记载公元667年长安净业寺建成首座标准戒坛。宋代形成三级受戒制度,对应沙弥坛、比丘坛和菩萨戒坛三种形制,此规制在明清时期趋于统一。

三、建筑形制规范

标准戒坛为方形石砌台基,主体分三层:底层边长27米象征二十七贤圣,中层18米对应十八罗汉,顶层7米喻示七佛。四周立有戒神浮雕石板,东南西北各设登坛石阶,顶层中央供奉释迦牟尼白玉像。

四、宗教仪式功能

作为“三师七证”制度的空间载体,戒坛需满足羯磨师、教授师、戒和尚等十位法师共同主持受戒的仪式需求。《佛教仪轨大全》特别强调,戒坛启用前需完成洒净、结界、迎请十方诸佛等十二道准备程序。

五、现存重要实例

北京戒台寺唐代戒坛(国家一级文物)保存最完整,福州鼓山涌泉寺宋代戒坛仍在使用,泉州开元寺戒坛可见明代花岗岩雕凿技艺。这些实体遗存均收录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网络扩展解释

“戒坛”是一个具有宗教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佛教场所定义(主要含义)

1. 基本概念
“戒坛”指佛教中僧侣受戒的特定场所,通常为三层平坛结构,用于传授戒律仪式。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文献,如白居易《大唐泗州开元寺明远大师塔碑铭序》提到“乃登戒坛”。佛教传入中国后,戒坛逐渐成为寺庙中的重要建筑,例如嵩山少林寺曾复建戒坛院。

2. 历史渊源
据佛典记载,戒坛最初源于古印度,佛陀允许楼至菩萨在祇园精舍外院建立戒坛,后传入中国。汉魏时期僧人虽剃度但戒法未备,至南北朝时期戒律体系逐渐完善,戒坛制度随之形成。


二、引申含义(较少见)

部分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意为“在心中建立警戒之坛,提醒自己谨言慎行”。此用法将“戒”理解为自我约束,“坛”象征神圣性,强调修身防过。但该释义在其他权威文献中较少出现,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引申解读。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寺庙的戒坛实例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汉典、佛寺研究文献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黯淡白车扳不倒儿半开门儿保留剧目背群不问不闻禅心痴顽老窜斥村市倒嚼定规定陵番木鼈蜚翼粉图蚹蠃割析搆嫌鬼钱函盖黑丛丛夹镜降玺骄肠旧岁决易军井隽觾刊字匠作揽抱兰单良才丽淫麦门扪天模特儿平帖七杂八色岖崎日许时姗姗生添神清气爽首服手袂説载送献素音桃花雨天鬼威黜五笔字型污点无机孝幔子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