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紅色巾帕。 唐 杜甫 《麗人行》:“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宋 蘇轼 《賀新郎》詞:“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清 龔自珍 《瑤台第一層》詞附錄:“王孫密以紅巾繫女衵衣,女不知也。”
(2).借指美女。 唐 王勃 《落花落》詩:“綺閣青臺靜且閒,羅袂紅巾復往還。” 宋 辛棄疾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3).見“ 紅巾軍 ”。
“紅巾”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紅色巾帕
指紅色的頭巾、圍巾或服飾配件,常見于古代詩詞中。例如:
借指美女
在文學作品中,紅巾常作為女性的象征,如:
紅巾軍
特指元末農民起義軍,如韓山童、劉福通等領導的抗元勢力,因頭裹紅巾得名。部分起義分支後發展為明朝建立的重要力量。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曆史類資料。
紅巾(hóng jīn)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由“紅”和“巾”兩個字組成。
“紅”字的部首是“纟”,屬于纟部,“巾”字的部首是“巾”,屬于巾部。根據部首的不同,可以在字典中查找相關字。
“紅”字的筆畫數為6畫,其中包括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而“巾”字的筆畫數為3畫,是相對簡單的字。
“紅巾”一詞源自于古代中國的曆史事件。據傳,南宋末年有一個名叫李秀成的義軍起義領導者,在起義中将士兵們與敵人區分出來的标志是一條紅色的巾帽,因此他們被稱為“紅巾軍”。這個詞彙因此衍生出來,用于形容具有勇敢、激昂精神的人或組織。
在繁體字中,紅巾可以寫作“紅巾”,字形稍有變化,但發音和意思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紅巾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這種文字的變遷與演變并不影響其基本意思和用法。
1. 他在頭上戴着紅巾,顯得非常威武。
2. 這支紅巾軍是反抗者的象征。
紅巾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各種相關的表達。例如:紅巾軍、紅巾志士、紅巾革命等。
近義詞:紅帽、紅巾軍、紅雙喜
反義詞:藍巾、黑巾、白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