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善罰否的意思、賞善罰否的詳細解釋
賞善罰否的解釋
見“ 賞善罰惡 ”。
詞語分解
- 賞的解釋 賞 (賞) ǎ 指地位高的人或長輩給地位低的人或晚輩財物:賞金。賞賜。獎賞。賞罰分明。 因愛好某種東西而觀看:賞閱。賞析。賞花。賞月。欣賞。鑒賞。賞心悅目。 認識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給予重視:賞識
- 否的解釋 否 ǒ 表示不同意,不認可:否定。 不,用在表示疑問的詞句裡:可否?。 不如此,不是這樣,不然:否則。學則正,否則邪。 可 否 ǐ 不好,壞,惡:否極泰來(“否”和“泰”,前者是壞卦,後者是好卦。指
專業解析
"賞善罰否"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現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用法及來源:
一、基本釋義
賞善罰否(shǎng shàn fá pǐ)指獎勵善行,懲處惡行。其中:
- "賞善":獎賞善良、正直的行為("賞"指獎賞,"善"指善良)。
- "罰否":懲罰邪惡、錯誤的行為("罰"指懲罰,"否"音 pǐ,通"痞",意為邪惡、不善)。
二、字義溯源
- "否"的特殊含義
"否"在此處并非表否定,而是借為"痞"(pǐ),本義指疾病、惡習,引申為邪惡、不良行為。此用法可追溯至《易經·否卦》"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象征閉塞失序,後衍生為"惡"之意。
- "賞"與"罰"的辯證關系
出自法家思想核心,如《韓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強調賞罰的公正性與普遍性。
三、典籍出處
此成語定型于史書典籍:
四、用法與例句
五、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賞功罰罪、懲惡揚善、激濁揚清
- 反義詞:賞罰不明、是非不分
六、文化内涵
該成語濃縮了古代法家與儒家共通的治理智慧:
- 法家強調"賞罰必信"(《商君書》),以制度約束行為;
- 儒家主張"舉直錯諸枉"(《論語》),通過道德引導揚善抑惡。二者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政治倫理的基石。
參考資料(依據權威文獻及詞典):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賞善罰否"詞條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否"字釋義
- 《左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賞善罰否”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shǎng shàn fá fǒu,與“賞善罰惡”同義,表示獎勵善行、懲罰惡行,強調善惡有報的理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 核心意義:通過獎賞鼓勵善舉,通過懲罰遏制惡行,體現社會對道德行為的正向引導和約束。
- 結構解析:由“賞善”(獎勵善人善事)和“罰否”(懲罰惡人惡事)兩部分組成,屬于聯合式成語。
起源與出處
- 典故來源:一說源自春秋時期管仲的治理政策(《管子·牧民》),另一說出自東漢碑文《隸釋·漢平都相蔣君碑》中的“賞善罰否,寬猛協中”。
- 演變背景:古代社會治理中,統治者常通過獎懲制度維護社會秩序,成語由此形成。
使用場景
- 教育領域:如表彰優秀學生、批評不良行為,樹立道德标杆。
- 管理實踐:企業或組織通過獎懲機制激勵員工、規範行為。
- 社會道德:輿論對善舉贊揚、對惡行譴責,推動公序良俗。
補充說明
- 近義詞:賞善罰惡、懲惡揚善。
- 注意讀音:“否”在此讀fǒu(非“pǐ”),古語中表否定或貶斥。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語境,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本自布裙荊钗草酌出關槌牛崔錯搭爪地圖帆闆煩惱障梵言法辟富利腐散剛玉鈎深索隱汗雨鶴澗河女之章後案後懊鑒機識變堅貞不渝金地徑絶究詳絶然老蒼頭樂物蓮船麟罽邁上哞哞摹捉撚眉胖子年起陸情蹤犬猶兒染眸肉豆蔻瑞羽三旨相公山阡申罰使性束手聽命死得其所嵩陽笙搜寥桃圈貼截銀屯邸威明衛子文禍無為自化鮮曜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