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放悖的意思、放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放悖的解釋

悖逆。《呂氏春秋·審分》:“故按其實而審其名,以求其情;聽其言而察其類,無使放悖。” 陳奇猷 校釋:“蓋謂按實審名,聽言察類,無使名與實、言與類相悖逆。” 于省吾 《雙劍誃諸子新證·呂氏春秋二》:“放、方字通……《孟子·梁惠王》‘方命虐民’注:‘方,猶逆也。’然則‘放悖’即逆悖,逆與悖義相因。”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放悖”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放悖”指言行違背常理或道義,強調行為或言論超出常規、不合邏輯,常帶有不負責任、逆反的意味。例如,無端毀約或不顧他人利益的行為均可稱為“放悖”。

二、詞源與古籍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呂氏春秋·審分》:“按其實而審其名,以求其情;聽其言而察其類,無使放悖。” 此處強調通過考察名實是否相符、言行是否合理,避免出現“名實相悖”的情況。
學者于省吾在《雙劍誃諸子新證》中進一步解釋:“放”通“方”,意為“逆”,“放悖”即“逆悖”,指逆反與悖亂的疊加狀态。

三、使用場景

  1. 古文語境:多用于描述名實不符、言行矛盾的現象,如政治或倫理讨論中批判違背原則的行為。
  2. 現代引申:可形容個人或群體違反約定、挑戰社會規範,例如“他的決定過于放悖,導緻合作破裂”。

四、相關詞彙

五、補充說明

“悖”字本義為“違反、相反”,如“并行不悖”指同時進行而不沖突。在“放悖”中,“悖”進一步強化了逆反、矛盾的語義色彩。

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不同學者的考據,可參考《呂氏春秋》及漢語言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放悖

“放悖”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放”和“悖”,分别可以稱作放部和悖部。放部的拼音是"fàng",筆畫數為8,悖部的拼音是"bèi",筆畫數為10。

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放任、縱容人們的逆反行為或悖逆的心态。它形容一種違反常理、道德或社會準則的行為,具有消極的意義。

“放悖”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中庸》。此書曰:“三者從心,舉一而反三。”意思是說人的心在處理事情時,往往會偏向某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這種片面之心态就是悖逆的表現。

在繁體字中,放悖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時候,放悖曾以多種形式出現,如:“放替悖”、“放绉悖”等。不同的寫法中,悖字的字形有所變化,但它們都傳達了相同的含義。

以下是一些關于“放悖”的例句:

1. 這位父親對孩子過于放悖,導緻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2. 老師不應該對學生的悖逆行為采取放悖的态度,而是應該嚴肅對待并進行適當的教育。

“放悖”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如:“放任悖逆”、“亂放悖逆”等,用來形容放縱和縱容他人的逆反行為。

與“放悖”意義相近的詞語有:“任性”、“背離”、“背道而馳”,用來表達類似的概念。

與“放悖”意義相反的詞語有:“遵守”、“順從”、“守紀律”,用來表達相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