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污邪”。1.污穢邪6*惡。《荀子·君道》:“脩道之人,污邪之賊也。今使污邪之人論其怨賊而求其無偏,得乎哉!” 清 王晫 《今世說·夙惠》:“今此江有神,倘一涉污邪,緻幹神譴,葬於魚腹,即何日得復見父母乎?”
2.謂着了邪氣,神志失常。《醒世姻緣傳》第八一回:“罷,怪丫頭!污邪了胡説的甚麼!”
3.地勢低下的田。《史記·滑稽列傳》:“甌窶滿篝,污邪滿車。” 司馬貞 索隱引 司馬彪 曰:“污邪,下地田。” 宋 範成大 《雨後田舍書事》詩:“向來矜寡猶遺秉,此去污邪又滿車。” 清 孫枝蔚 《再生詩為汪長玉賦》:“為長貴身勞,何時耕污邪?”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汙邪漢語 快速查詢。
“汙邪”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污穢邪惡
指道德或行為上的不潔與邪惡。例如《荀子·君道》中提到“污邪之賊”,強調污邪之人難以公正評判是非。清代王晫的《今世說·夙惠》中亦用此詞描述觸犯神靈的惡行,體現其道德貶義色彩。
低窪的田地
在農業語境中,“汙邪”可指地勢低窪的農田。這類土地因易積水,常需特殊耕作方式,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地理特征或農事環境。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代訓诂文獻或《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汙邪是一個含有負面意義的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或指代污穢不正、不正當的事物或行為。它可以形容道德上的敗壞、行為不端,也可以表示某物質上的髒污。
汙邪的偏旁部首是水(氵),由三個筆畫構成。
汙邪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其古體字為「汙」,在繁體中又會有不同的寫法,如「污」、「汙」、「汚」等。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汙邪」的寫法多是采用一種拉長了的形态,字形比較狹長。這種寫法也可在部分繁體字中見到。
1. 他的言行舉止始終充滿了汙邪之氣。
2. 這片土地因為長年遭受工業污染而變得汙邪不堪。
1. 汙水:指被污染、髒雜的水。
2. 汙迹:比喻有辱行業、有負責任的行為或痕迹。
3. 汙名:指蒙上不好的名聲、聲譽受損。
1. 邪惡:指具有不正當、邪念的思想或行為。
2. 肮髒:指物體表面或環境的不潔淨。
1. 清白:指沒有污點,清潔無瑕疵。
2. 正派:指舉止、行為得體,符合道德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