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相欺的意思、相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相欺的解釋

相互蒙騙;蒙騙。《史記·穰侯列傳》:“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為不信,不為無行。”《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東周列國志》第四二回:“君臣和協,共保社稷,倘有相欺,明神是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相欺

釋義:指雙方或多方之間以虛假言行蒙騙對方的行為,強調相互性、雙向性的欺騙關系。


一、字源與結構解析

  1. 字義分解:
    • 相:甲骨文作“目觀木”,本義為“觀察”,引申為“相互”“彼此”㊟¹。
    • 欺:從“欠”(張口)從“其”(竹器),本義為“言語不實”,《說文解字》釋為“詐也”㊟²。

      組合義:雙方以不實之言或行為互相蒙蔽。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相欺”指“互相欺騙”,如《史記·張儀列傳》載:“諸侯相欺以利。”㊟³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為“彼此欺騙”,強調行為的雙向性㊟⁴。


三、語義特征與用法

  1. 雙向性:區别于單向欺騙(如“欺瞞”),“相欺”需雙方共同參與,如:

    “商賈相欺,市無信也。”(《鹽鐵論》)㊟³

  2. 語境關聯:
    • 道德批判:多用于揭露誠信缺失,如《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暗斥相欺之舉㊟⁵。
    • 社會隱喻:常見于描述群體性信任危機,如“上下相欺,國之大患”(《韓非子》)㊟³。

四、近義詞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示例
相詐 側重陰謀算計 “兩國相詐,兵戈不休。”
相蒙 強調遮蔽真相 “君臣相蒙,難施政令。”
互诳 含言語誘騙之意 “市井互诳,利字當頭。”

五、古典文獻用例

  1. 《莊子·漁父》:

    “好言人之惡謂之讒,析交離親謂之賊,相欺謂之詐。” —— 明确将“相欺”歸于詐術㊟³。

  2. 《後漢書·劉盆子傳》:

    “君臣相欺,民怨沸騰。” —— 揭示權力結構中的互欺現象㊟³。


參考資料

㊟¹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²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³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1994.

㊟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⁵ 楊伯峻. 《論語譯注》. 中華書局, 2006.

網絡擴展解釋

“相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解釋

相欺(拼音:xiāng qī)指相互蒙騙或單方面欺騙他人,強調人際關系中的不誠信行為。例如《史記》中提到“百相背也,百相欺也”,即描述反複的背叛與欺騙。


二、出處與典故

  1. 《史記·穰侯列傳》
    原文“百相背也,百相欺也”,說明欺騙行為的普遍性。
  2. 《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蔺相如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表明即使普通人交往也需誠信,何況國家之間。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用法與例句

  1. 古文用法
    《東周列國志》中“倘有相欺,明神是殛!”,意為若欺騙則受神明懲罰。
  2. 現代例句
    • “即便歲月以荒蕪和刻薄相欺,我們仍需熱愛生活。”
    • 形容人際矛盾:“兩人因利益相欺,最終分道揚镳。”

五、綜合說明

“相欺”多用于描述雙向或單向的欺騙行為,既可指個人間的失信(如“布衣之交”),也可擴展至群體或國家層面(如《穰侯列傳》)。其核心在于違背信任關系,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網擺攤子褊匮蒼古長賢垂頭喪氣杜秋娘番上幹屬溝滿濠平故帖衡嶽虹旗槐膠黃池活羅禍棗災梨講兵減水河挢挢笳音駕禦赍具進牍驚風怒濤經用金運吉應開皇開設考級領録柳眉龍額謬易沐雨栉風逆鱗骈肩疊迹皮毱黔首窮溟生犷生日錢聖神文武時帝飾智矜愚守宰疏闇雙标悚抃送斷縮結貪位天無絶人之路挑撮題和微沒僞情無對笑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