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修身。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鹹絜身修思,吐情素而披心腹。” 晉 羊祜 《讓開府表》:“光祿大夫 魯芝 ,絜身寡欲,和而不同。” 宋 王安石 《涓涓乳下子》詩:“恩義有相權,絜身非至理。”
"絜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修養自身品德,保持行為端正、廉潔。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釋義進行詳細解析:
修養品德,端正言行
指通過自我約束與道德實踐,使身心保持高潔。《漢語大詞典》釋為“修潔其身”,強調内在德行的提升與外在行為的整饬。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615頁(線上版鍊接)。
廉潔自律,不染污穢
側重在物質或權力誘惑中堅守節操,如《古代漢語詞典》注:“潔身自好,保持清白”。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97頁(參考鍊接)。
語源追溯
“絜”本義為“用繩度量”,引申為“修整、規範”;“身”即自身。二字合成後,指以道德标準規範自身行為。
來源:《說文解字注》:“絜,麻一耑也…引申為潔凈之稱”(中華經典古籍庫)。
典籍例證
意為:修養身心、踐行正道,不貪圖非義之財。
來源:《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線上參考)。
指正直之士不阿谀奉承以求私利。
來源:《論衡校釋》中華書局版。
與“修身”區别:
“修身”泛指完善人格(如《大學》“修身齊家”),範圍更廣;“絜身”更強調行為潔淨、拒腐守節 的實踐性。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3冊第2496頁。
與“潔身”關聯:
二者常互通,但“絜身”更具古雅色彩,多見于秦漢文獻;“潔身”為後世通用詞。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198頁。
“絜身”體現了儒家“慎獨”與“克己”思想,是士人道德自律的核心要求。如《禮記·中庸》強調“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即暗合“絜身”之内省精神。
來源:《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中華書局影印本)。
“絜身”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jié shēn,其含義和背景可總結如下:
基本含義
指謹慎保持個人的身份、地位和品德,強調不妄自尊大,也不隨意降低自我要求。
詞源與結構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人在複雜環境中堅守原則,注重言行與身份相符的修養态度,常見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古籍原文或延伸用法,可參考《左傳》相關文獻或權威成語詞典。
痷婪暗中鼇足坌憤伯勞薄蝕步趾草荄昌葅車輪菜陳丘車身齒牙餘惠床闼春酒待搭不理道故丁徭鋼結構高渾鬲蔽割線洪祚槐夢黃金迦維羅衛借意激話京二胡灸草橛橛爛殺了吊淚點爐篆毛姬馬屠泥書牛山淚藕腸屏毗迫辱青石群雄柔蔓殺省蜃衞壽司司事孫龐鬥智提留通訊錄塗柑纨袴委離烏鹽角吳愉相符襲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