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丁徭的意思、丁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丁徭的解釋

[corvée] 丁役

詳細解釋

古代成年男子所服的勞役。《宋史·刑法志二》:“﹝ 鄭從易 ﹞嘗納官贖父配隸罪,請同舉人法,得免丁徭。”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地丁原始》:“其 孟縣 等二十州縣,丁徭地糧分額徵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丁徭是中國古代賦役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指成年男子(“丁”)承擔的官府徭役或代役稅。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丁”指達到服役年齡的男子,“徭”即勞役,合稱“丁徭”,其核心含義為“按人丁征發的力役或賦稅”。這一制度最早見于秦漢時期,唐代推行租庸調制後,允許以繳納絹布代替勞役,稱為“輸庸代役”。至明代一條鞭法、清代攤丁入畝改革後,丁徭逐漸并入田賦征收,最終廢除。

從詞義構成看,“丁”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夏時萬物皆丁實”,後引申為承擔賦役的成年男丁;“徭”在《玉篇》中解釋為“役也”,特指國家強制征發的勞動服務。二者組合形成的複合詞,完整反映了古代賦役制度中“以人身為本”的征稅原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相關研究指出,丁徭的征收标準曆代不同,如漢制男子23至56歲需服更卒、正卒、戍卒三種徭役,而明清時期通常以16至60歲為丁徭征發範圍。

網絡擴展解釋

“丁徭”是中國古代賦役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一、基本定義

丁徭指古代成年男子(通常為16至60歲)必須承擔的無償勞役或兵役。這一制度起源于先秦,貫穿多個朝代,是封建國家獲取勞動力的主要方式。

二、曆史演變

  1. 宋代制度
    據《宋史·刑法志二》記載,丁徭可通過特殊途徑免除,如鄭從易通過"納官贖父配隸罪"獲得豁免。宋代丁徭多用于水利、官署建設等公共工程。

  2. 清代改革
    雍正時期推行"攤丁入畝",将丁稅并入土地稅,逐步廢除丁徭。如俞正燮《癸巳類稿》記載,山西孟縣等地已實行"丁徭地糧分額徵收"。

三、社會影響

四、現代應用

該詞現多用于曆史研究領域,或比喻普通民衆對社會的義務貢獻。例如:"抗疫中醫護人員的付出,如同現代版的丁徭精神。"

注:如需了解具體朝代的丁徭實施細則,可查閱《宋史·食貨志》《清史稿·賦役志》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别離苦辦課巴望被遇跸道不毂不值一駁岔流澈映崇表沖溶祠宇翠蠟大旅颠迷發案番菜非所風息膚闊扞衛革新能手公格廣播劇瓜子玉孤矯古戍觚壇寒鄙猾黠家粟踦踦敬賢禮士積弱舉意款狀蠟種禮不下庶人輘輷亂目齧啖暖花房平米牽路青琱芞輿乳保沈洿逝水貪惰淘鵝天華亂墜鈯斧屯部違教僞軍無窮遞縮等比數列涎滴秈粟習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