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北方婦女在端午日佩帶的結成人像的繩子。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禮異》:“﹝ 北朝 婦人﹞五月,進五時圖、五時花,施帳之上。是日,又進長命縷、宛轉繩,皆結為人像帶之。”
“宛轉繩”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
指古代北方婦女在端午節佩戴的結成人像的繩子。這一習俗記載于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禮異》,文中提到北朝婦人五月節時會佩戴“長命縷”和“宛轉繩”,兩者均以繩結成人像作為裝飾。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視為成語,解釋為“形容事物發展或情節曲折複雜”。其中“宛”指曲折,“轉”指變化,“繩”象征線索,整體比喻事物進程多變的特性。不過,這一用法未見于傳統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的比喻義。
如需更多細節,可查閱《酉陽雜俎》或權威詞典進一步驗證。
《宛轉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言辭、書信等非常優美、動人。形容言辭的旋律抑揚頓挫,像一根優美的繩子一樣曲折轉折。
《宛轉繩》的拆分部首是宀和纟,拆分筆畫為12畫。
《宛轉繩》最早出現在《戰國策·燕策一·文信》這篇文章中。文章中描寫了燕國大夫尹文子寫給趙國貴族趙武的一封書信,稱其為“有宛轉繩之書”。因此得名。
《宛轉繩》的繁體字為「宛轉繩」。
在古代,宛轉繩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例如,有些古籍中使用「宛轉紳」來表示宛轉繩。
她的詩詞如同一條宛轉繩,讓人沉醉其中。
宛轉曲、轉繩藝、優美動人、動人心魄
辭章華麗、辭藻華美、文辭绮麗
平淡無奇、呆闆乏味、言不由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