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難民的意思、難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難民的解釋

[refugee] 指遭到自然災害或人為災禍而生活無着落、流離失所的人

詳細解釋

遭受災難而流離失所的人。《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那安插難民,自有一班兒地方官料理。”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我要騙人》:“被水災所害的難民成群的跑到安全之處來。” 沙汀 《代理縣長》:“他自己宣布的目的是替難民請赈,實際上是活動政費。”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難民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難民是指因天災人禍被迫離開原居地、流離失所的特殊群體,其定義和分類如下:

  1. 核心定義
    根據聯合國1951年《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及1967年《難民議定書》,難民指因種族、宗教、國籍、特定社會團體成員身份或政治見解而畏懼迫害,無法或不願受原籍國保護的人,包括無國籍者及因上述原因無法返回原居住國的人。

  2. 形成原因

    • 天災:如地震、水旱災害等自然災害迫使人們遷移。
    • 人禍:戰争、種族/宗教迫害、政治沖突等導緻流離失所。
    • 其他因素:國家滅亡、經濟惡化或環境問題(如氣候變化引發的生存危機)。
  3. 主要分類

    • 戰争難民
    • 政治/宗教難民
    • 災害與環境難民
    • 經濟難民(廣義)
      (部分類别存在交叉,如戰争難民可能同時涉及政治因素)。
  4. 特征與挑戰
    難民通常具有群體性、無助性、流動性和被動性,在國際社會中處于特殊地位,常面臨生存保障、身份認同及社會融入問題,需依賴國際援助。

  5. 擴展概念
    現代語境中,“難民”一詞也被借喻(如“TikTok難民”),指因政策變動被迫遷移至其他平台的用戶群體,但此用法非嚴格法律定義。

難民是國際法認定的受保護群體,其困境反映了全球性治理挑戰。如需更詳細法律條款或案例,可參考聯合國難民署文件及各國相關政策。

網絡擴展解釋二

難民

難民一詞指的是因戰争、迫害、自然災害等原因被迫離開家園,流離失所并尋求庇護的人群。難民面臨着生命安全、基本生活需求和人權等多種嚴重威脅,需要獲得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的援助和保護。

拆分部首和筆畫

難(隹+隹):表示山洞中隱居的鳥類。
民(缶+二):表示捕獵之民的象形字。
難民的拆分部首為“隹”和“缶”,共有11畫。

來源和繁體

“難民”一詞源自英文“refugee”,最早出現在法國,指的是17世紀末法國反宗教迫害時,許多法國人逃離國家尋找庇護。其繁體字為「難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作「難」字,與繁體寫法相同。難民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突出了“難”的含義。

例句

1. 戰争導緻大量的難民無家可歸。
2. 政府為難民提供了住所和食物。

組詞

1. 難民營
2. 難民危機
3. 難民政策
4. 難民保護
5. 難民權益

近義詞

1. 流離失所者
2. 被迫流離者
3. 庇護尋求者

反義詞

定居者、市民、公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