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one needle used in acupuncture] 古代治病中的石针、石片
(1).古代用以治痈疽、除脓血的石针。《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王冰 注:“砭石,谓以石为鍼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大论》:“是以砭石藏而不施,法令设而不用。”《南史·王僧孺传》:“侍郎 全元起 欲注《素问》,访以砭石。 僧孺 答曰:‘古人当以石为针,必不用铁。’”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持篇》:“粗工用砭石,病愈多出血。”
(2).即窆石。石上端有孔,用以穿绳引棺下穴。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一·动石银锚》:“ 大禹 之塚在 绍兴 ,去城十餘里。塚上直竖一石,名曰砭石,如人家擂搥,可以动摇。”
砭石是古代中医最早使用的医疗工具,由特殊石材制成,主要用于刺病、放血和按摩。以下是综合解释:
砭石(拼音:biān shí)是一种石器时代的医疗工具,由石块磨制而成,形状多为尖状或片状。其名称源于《说文解字》的“以石刺病”,最早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发展为专用医疗器具。
砭石主要由微晶灰岩构成,矿物成分以微晶方解石(<0.03mm)和泥晶方解石(<0.004mm)为主。其中以山东泗水流域的“泗滨砭石”疗效最受认可。
砭石疗法被归为中医六大医术之一(砭、针、灸、药、导引、按跷),其原理与经络学说结合,部分养生领域仍在使用改良后的砭石工具。
砭石,原指用来治疗疾病的石头,也有刺激、批评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石和扁,共有14个笔画。这个词来自于古代医疗术语,后来引申为一种比喻表达。
在繁体字中,砭石用「砭石」两个字表示,与简体字的写法相同。
在古代,「砭石」一词写作「碥石」,字形中因为石头似乎是向上长出来的形状,所以将扁的竖提为撇,形状更贴近实物。这种古代写法在现代已不常见。
例句:他的文章如同一块砭石,犀利而有力。
一些与「砭石」相关的组词有:砭医(指用砭石治疗的医者)、砭石相加(形容用尖锐的言语刺激对方)、砭银(指批评公务员贪污等不法行为)。
与「砭石」近义的词有:矛盾、激励、激发。反义词有:安抚、宽慰、称赞。
白发苍苍宝头儿阐抉撤晓翠青达哈单向帝藉都泽独禄蠹落敦进疯癫识倒佛记跗蕚梗拒工棚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过铁海漫函育河图洛书后事欢忭皇堂挥染昏晓解扣霁鉴金糕惊电井屏捐骸橘核凉能连屯丽谯六角留时墨封目眙怒烘烘贫厨乾挣巧发奇中儒庠僧伽像石堪子时势石田说雨谈云死沉沉四睇肆言詈辱讼事通注偷贼涂夫沃燋消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