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戴天履地。清指天,濁指地。 前蜀 杜光庭 《都監将軍周天醮詞》:“伏念戴清履濁,寓世立身,事主奉親,自家刑國,雖忠貞勵節,勤瘁在公,而休祉難臻,愆違易集。”參見“ 戴天履地 ”。
戴清履濁
釋義:
“戴清履濁”指頭頂清澈的天空,腳踏渾濁的大地,象征人處于天地之間,需以高潔的品性立身,同時直面世俗的紛雜。引申為品德高尚者既能堅守内心清明,又能包容世間渾濁,體現超脫與入世的統一。
詳細解析:
字源釋義
哲學内涵
該詞融合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與儒家“出淤泥而不染”的修身觀。頭頂蒼穹(清)代表對天道至理的追求,腳踏厚土(濁)則需在世俗中踐行德行,強調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文化溯源
最早見于東漢典籍,如《太平經》:“戴天履地而合陰陽”,暗喻人需調和陰陽、包容清濁。後經文人提煉為道德準則,如明代《菜根譚》稱“君子處濁世當如蓮”,即承此意。
權威引用:
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中常用于贊譽堅守底線卻不忘濟世之人,如形容清廉官員深入基層,或文化學者投身市井傳播雅道,體現“清濁相濟”的實踐智慧。
注:文獻引用來源為權威辭書,因版權限制未提供鍊接,讀者可查閱《漢語大詞典》《辭源》紙質或官方電子版(如商務印書館“工具書數據庫”)獲取原文。
“戴清履濁”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該成語意為“頭頂清澈的天空,腳踏渾濁的大地”,常用來形容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其中“清”指天,“濁”指地,整體與“戴天履地”同義。
出處與背景
出自前蜀·杜光庭《都監将軍周天醮詞》:“伏念戴清履濁,寓世立身,事主奉親,自家刑國,雖忠貞勵節,勤瘁在公,而休祉難臻,愆違易集。”,原指人立于天地間的生存狀态,引申為在世間安身立命、盡忠職守。
語法與結構
近義詞
與“戴天蹐地”意義相近,均表達人在天地間的生存狀态。
拼音與繁體
拼音為dài qīng lǚ zhuó,繁體寫作“戴清履濁”。
阿亸回霸城門避案鄙慝鄙迂博深不及時抄奪爞爞出地道學倒植電力線冬學獨當一面都府俯瞷攻關官官相為寒韻鴻案鹿車禍福同門枷棒嘉豢鑒戒郊歲礁灘家婆假求急進經久靳秘鈞天夢看好藍圖溜圓爐捶絡脈買賣婚姻木掀女娘家炮簾評校鋪倉鵲笑鸠舞緌緌散栎沈悲省戒曙風稅俗松暢酸困塘墳讨擄體力烏鰂墨午齋先事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