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借閱。《南史·王僧祐傳》:“ 齊武帝 數閲武, 僧祐 獻《講武賦》, 王儉 借觀,不與。”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筆·黃叔揚傳》:“ 黃鉞 字 叔揚 , 蘇郡 常熟縣 人。少明敏好學,家無藏書, 鉞 日遊書肆中,見書,不問古今,即借觀之,或竟日不還。”
(2).猶借鑒。 清 黃遵楷 《<人境廬詩草>跋》:“故其分門别類,勒成全書,亟自刊行者,意在借觀鄰國,作匡時之策也。”
(3).猶言試看,有引以為例之意。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 漢 世街彈之制,集縣民而緻之,今雖不可行,借觀農人之納丁漕,分期赴縣,率十餘日而竣,今若訪問農民,亦自州縣詢之,夫何叢脞之有!”
“借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綜合多個文獻解釋如下:
借閱
指暫時向他人借取書籍或物品閱讀、查看。例如:
借鑒
引申為參考他人的經驗或方法。例如:
試看(引以為例)
表示通過觀察某事物來舉例或論證觀點。例如:
該詞多用于文言或學術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如涉及書籍多指“借閱”,涉及策略則偏向“借鑒”。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來源1)及《戒庵老人漫筆》等文獻。
借觀(jiè guān)是一個漢字詞語,其中“借”是表示借用、借助的意思,“觀”是指觀察、觀看的意思。借觀的意思是借助或從他人身上觀察、觀看,以獲得一些啟示或經驗。
借觀的部首是“亻”(人字旁),其中“借”是由“亻”和“昔”組成,共8畫;“觀”是由“亻”和“八”組成,共6畫。
借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養生主》:“夫人生之厚,豈有過與?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中的“萬物與我為一”意味着人與萬物共生共存,借助觀察他人和萬物來認識和體悟自己。
借觀的繁體字為「借觀」。
在古代,借觀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延續至今的寫法還是比較接近的。
他在繪畫時常常借觀大師的作品,從中汲取靈感。
借鑒、研究、學習、觀摩
借鑒、觀摩、學習
閉門造車、自傲自以為是、不虛心學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