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借觀的意思、借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借觀的解釋

(1).借閱。《南史·王僧祐傳》:“ 齊武帝 數閲武, 僧祐 獻《講武賦》, 王儉 借觀,不與。”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筆·黃叔揚傳》:“ 黃鉞 字 叔揚 , 蘇郡 常熟縣 人。少明敏好學,家無藏書, 鉞 日遊書肆中,見書,不問古今,即借觀之,或竟日不還。”

(2).猶借鑒。 清 黃遵楷 《<人境廬詩草>跋》:“故其分門别類,勒成全書,亟自刊行者,意在借觀鄰國,作匡時之策也。”

(3).猶言試看,有引以為例之意。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 漢 世街彈之制,集縣民而緻之,今雖不可行,借觀農人之納丁漕,分期赴縣,率十餘日而竣,今若訪問農民,亦自州縣詢之,夫何叢脞之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借觀

釋義

“借觀”為漢語複合詞,由“借”(請求給予)與“觀”(察看)組合而成,本義指請求他人允許自己查看某物,多用于謙遜地表達對他人藏品的欣賞或學習需求。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

  1. 字面行為:暫時借用物品以仔細觀看;
  2. 引申态度:體現對物主的尊重與自身謙恭的姿态。

詳細釋義與用法

1. 基本義:請求查看實物

指以禮貌方式向物主提出查看某物的請求,常見于書畫、典籍、器物等珍貴物品的交流場景。

例:

《聊齋志異·卷八·司文郎》:“王適見之,謂其可入中國,因借觀焉。”

(描述請求觀看他人物品的行為)

2. 引申義:委婉表達索取之意

在特定語境中隱含“希望獲得”或“暫借使用”的意圖,但語氣更為含蓄恭敬。

例:

清代文人尺牍中常見“乞借觀數日”,實為委婉請求借用。

3. 文化内涵:謙敬禮儀的體現

作為傳統交際用語,“借觀”承載禮儀規範:


權威來源與經典用例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借取觀看”,例引《禮記·曲禮》“借書、借物皆須明言”,佐證其禮儀屬性。

  2. 《古代漢語詞典》

    标注為謙辭,特指“暫借他人物品觀賞”,強調行為中的禮節性。

  3. 《說文解字注》

    “觀”字釋義:“谛視也”,說明“借觀”需細緻審視,非泛泛而看。


現代使用場景

雖現代口語少用,但仍見于以下領域:

注:引用來源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因版權限制未提供鍊接,可查閱紙質或官方電子版詞典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借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綜合多個文獻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借閱
    指暫時向他人借取書籍或物品閱讀、查看。例如:

    • 《南史·王僧祐傳》記載,王僧祐獻《講武賦》後,王儉曾“借觀”但未獲允許。
    • 明代黃钺因家貧無書,常遊書肆“借觀”書籍,甚至“竟日不還”(《戒庵老人漫筆》)。
  2. 借鑒
    引申為參考他人的經驗或方法。例如:

    • 清代黃遵楷在《人境廬詩草》跋文中提到,整理書籍的目的是“借觀鄰國,作匡時之策”。
  3. 試看(引以為例)
    表示通過觀察某事物來舉例或論證觀點。例如:

    • 章炳麟在《代議然否論》中以農人納稅為例,稱“借觀農人之納丁漕”可說明制度可行性。

二、字義分解

三、用法總結

該詞多用于文言或學術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如涉及書籍多指“借閱”,涉及策略則偏向“借鑒”。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來源1)及《戒庵老人漫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敖辟白藋同心白生生暴貴寶辇悲纨扇變號表餌陛陛不舍誠臣弛易釣缗凍解冰釋風局封墓豐足公命官伯鬼丑鬼責黑麻麻降聖谏議節目主持人晉年糠糟客倡诳亂臘梅朗朗脆脆淚下如雨遼天翮遼澤龍鹢虜奪謾誺貧顇強笑牆墉牽課绮構清節清清白白岐嶷聲腔市倡時亨運泰四攻天生诿屬為他人作嫁衣裳微言大誼烏罐雺墨午膳鄉邑小筆攜翫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