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舍的意思、不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舍的解釋

見“ 不舍 ”。


亦作“ 不捨 ”。1.不停止。《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宋 蘇轼 《司馬溫公行狀》:“躬親庶務,不舍晝夜。”

(2).不放棄;不忍離開。《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甯》:“ 劉官人 不捨,搶出門來,一徑趕到廚房裡。” 巴金 《抹布集·第二的母親》:“她露出不舍的樣子,把我送上轎。”

(3).不饒恕。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囑付 紅娘 ,你管取您姐姐,休教覓生覓死,自推自攧。有些兒好弱,你根柢不捨!”《七國春秋平話》卷下:“ 伯楊 曰:‘ 孫子 欺吾,吾心不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舍"是現代漢語中一個蘊含深厚情感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因珍視、眷戀或責任感而不願意離開、放棄或停止。它既可用于描述對具體人事物的依戀,也可表達抽象的精神堅持。以下從權威漢語工具書及語言學著作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一、詞典核心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

不舍(bù shě):

動詞。不忍分離;不忍放棄;不停止。

例:依依不舍 | 锲而不舍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18頁。

該詞包含兩層核心語義:

  1. 情感依戀:因深厚感情難以割舍(如"依依不舍");
  2. 行為堅持:持續行動不放棄(如"锲而不舍")。

二、情感維度:眷戀與牽挂

在情感語境中,"不舍"強調因珍視而産生的心理抗拒,常見于離别場景或情感表達。語言學家呂叔湘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指出:

"不舍"常與"依依""戀戀"等副詞連用,強化對人或事物的深情留戀,體現主體與客體間的情感紐帶。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87頁。

經典用例:


三、行為維度:堅持與執着

在行動層面,"不舍"體現為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常與"锲而不舍"固定搭配。此義源于《荀子·勸學》: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釋義:雕刻若半途放棄,朽木亦難斷;若持續不辍,金石亦可刻穿。

來源:《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王先謙校注本。

此用法強調目标導向的持續行動,被廣泛用于教育、勵志語境,如:

"科研工作者對真理的追求锲而不舍。"

來源:《漢語成語大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2002年。


四、文化内涵與哲學延伸

"不舍"承載中國傳統文化中重情守義的價值觀:


"不舍"是一個兼具情感溫度與行為力量的雙重語義詞:

網絡擴展解釋

“不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不停止
    指持續進行、不中斷的狀态。例如《論語·子罕》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形容時間如流水般晝夜不停流逝。

  2. 不放棄;不忍離開
    表達對人或事物的深厚情感,難以割舍。如《三國演義》中“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舍之情”,體現對人物的眷戀。

  3. 不饒恕(較少用)
    部分古籍中引申為“不寬恕”,如《西廂記諸宮調》中的用法,但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此義。


二、使用場景與情感表達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經典例句

  1.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兩個兀自不舍。”
  2. 現代用例:“她依依不舍地離開家去上學。”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隘制坳堂半宿澄居稠夥地輿笃恭峉峉費錢缟冠貫朽鼓吹樂詭謇孤恓何繇畫屏春畫沙誨讓薦拔檢督今次精乖機器人九城舊款居材款案昆蹏龍挂龍武慢緩冒不失悶懑冥惷敏括滂湃疲頓契文區極衢盤饒裕肉跳心驚三頌啬神生軍神廬事役霜绡說樂疏侻蘇洵讨戎天堦提揭晩雕汪坑僞朝兀爾物是人非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