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昏昧保守,固執而不知變通。《文明小史》第六回:“卑府從前在那府裡,也做過一任知縣,地方上的百姓,極其頑固不化。” 克非 《春潮急》十五:“父親依舊頑固不化,不僅不同意入社,連小組會也拒絕去參加。”
(2).指堅持錯誤,不肯改悔。 續範亭 《警告中國抗戰營壘内的奸細分子》:“将來隻有你們和最頑固不化的人,做了國家的罪人,世界的罪人,這是何等最不便宜的事!” 梁信 《從奴隸到将軍》第六章:“說我頑固不化,為遊擊主義翻案;蔑視中央,攪亂軍心等等。”
“頑固不化”是一個貶義成語,用于形容人思想保守或堅持錯誤立場,拒不改變。以下是詳細解釋:
思想守舊,不知變通
指人思想保守、愚昧,拒絕接受新事物或適應變化。例如清代《文明小史》中提到百姓“極其頑固不化”。
堅持錯誤,不肯悔改
特指明知自己觀點或行為有誤,仍固執己見、拒絕改正。如梁信在《從奴隸到将軍》中批評“頑固不化”者“為遊擊主義翻案”。
典型語境
造句示例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帶有較強批判性。需注意語境,避免用于中性或褒義描述。
《頑固不化》是一個成語,形容人或事物固執不變、堅持錯誤、改不了錯誤行為或思想的意思。
《頑固不化》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為:
頑(頁+彳)
固(囗+石)
不(丆)
化(⺣+龵)
《頑固不化》源自宋朝陸遊《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之四十二》:“人生七十古來稀,百年成敗已衰非。吾将頑固半生真,慚楊柳岸群鷗之。”後經常用于形容固執不變的人或事物。
《頑固不化》的繁體寫法為「頑固不化」。
古時候《頑固不化》可寫作「頑固不化」,其中「頑」的意思是頑固、執拗,「固」的意思是固執、不變,「化」的意思是改變、變化。
他這個人頑固不化,别人再怎麼說他都不聽。
組詞可以有:頑固、固化、不化。
近義詞可以有:執拗、固執不變、不聽勸告。
反義詞可以有:易變、易悔改、接受改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