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嗟伏的意思、嗟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嗟伏的解釋

歎服。《北史·高構傳》:“ 構 有所詆訶, 道衡 未嘗不嗟伏。”《新唐書·文苑傳下·孟浩然》:“﹝ 孟浩然 ﹞年四十,乃遊京師。嘗於太學賦詩,一座嗟伏,無敢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嗟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構字與曆史語境分析。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字義分解

  1. 嗟(jiē)

    • 本義:歎息聲,表感歎或呼喚。《說文解字》釋為“咨也”,多用于表達悲歎、贊歎或警示。
    • 例證:

      《禮記·檀弓》:“嗟!予季行役。” (表呼喚)

      《楚辭·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表悲歎)

  2. 伏(fú)

    • 核心義:俯身、屈服,引申為“信服”“降服”。《廣雅》注:“伏,服也。”
    • 例證: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召見諸侯将,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表屈服)


二、詞義解析

嗟伏為動賓結構複合詞,字面意為“以歎息使人降服”,實際指:

通過感歎或警示使人心服,引申為因威德、言辭令人敬畏而屈服。


三、用法與語境

  1. 表敬佩信服:

    多用于描述對他人才能、德行的歎服,含褒義。

    例:宋代筆記《容齋隨筆》載:“歐陽修論事切直,群臣嗟伏。”

  2. 表威懾屈服:

    偶見于描述以威嚴使人畏服,近“懾服”。

    例:《後漢書·酷吏傳》:“吏民嗟伏,莫敢犯禁。”


四、常見誤用辨析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128頁)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第789頁)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漢書·張釋之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因未檢索到線上權威詞典對應條目,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紙質典籍内容,并輔以經典文獻用例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嗟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體現,需結合權威資料綜合分析:

基本解釋


詳細釋義

  1. 詞義溯源

    • “嗟”本義為歎息,引申為贊歎;“伏”意為低頭、屈服,此處指因佩服而折服。兩字組合後,強調因欽佩或感慨而由衷信服。
  2. 古籍用例

    • 《北史·高構傳》記載:“構有所诋诃,道衡未嘗不嗟伏”,意為高構批評他人時,薛道衡聽後仍表示歎服。
    • 《新唐書》描述孟浩然在太學賦詩後,“一座嗟伏,無敢抗”,指滿座文人對其才華贊歎不已。

注意争議

部分資料(如)将“嗟伏”解釋為“遭受壓迫而屈服”,但這一說法缺乏古籍用例支持,可能與字面拆分導緻的誤解有關。主流文獻及權威辭書均以“歎服”為正确釋義。


“嗟伏”指因贊歎、欽佩而心服口服,多用于描述對他人才華或行為的由衷認可。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與字形相近的其他詞彙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常候呈納籌室綽異從公歌膽大妄爲叨辱搗治東勞西燕敦煌詞發狠煩辱附耳低言膏粱子弟共釂館甥滾珠軸承咕容和睦相處畫材化蛇猾子徽策回圖使會委踦闾金庸具題刻苦鑽研空同老兄臉戲兒藜羹流荒淪波舟蹑蹬盤壩迫猝器備慶煖求取氣義壤驷日濡月染榮富入格蔏蒌生祠手癬添妝剔抽秃揣鐵綫描推體脫銷晚嫁午錯祥物笑侮小學校夏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