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莊子·讓王》:“ 孔子 窮於 陳 蔡 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 成玄英 疏:“藜菜之羹,不加米糝。” 晉 陶潛 《詠貧士》之二:“弊襟不掩時,藜羹常乏斟。” 宋 曾鞏 《寄題饒君茂才葆光庵》詩:“適意藜羹與布裘,結廬人境地還幽。” 阿英 《吃茶文學論》引《近世叢語》:“夫小人樵蘇以給食,豆粥藜羹,僅以充腹。”
藜羹是由"藜"和"羹"組合而成的古漢語詞彙,指用藜菜制作的羹湯。《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用藜葉烹制的羹食,多指粗劣的食物",常作為古代貧寒飲食的典型代表。該詞最早見于《莊子·讓王》"藜羹不糁"的記載,形容顔回安貧樂道的生活狀态。
從構詞角度解析:"藜"即藜科植物,古代稱灰菜,其嫩葉可食,《本草綱目》記載其"葉有細白灼如粉"的形态特征;"羹"指帶濃汁的湯食,《說文解字》釋為"五味和羹"。二者組合後特指以藜菜為主料的簡樸羹湯,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寒士飲食,如《荀子·宥坐》"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糍"的記載。
該詞在文化語境中具有雙重象征:既反映古代物質匮乏時期的基本飲食形态,又承載着安貧守志的精神内涵。現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藜羹常與"糁"(米粒)連用,通過"藜羹不糁"的固定搭配,強化其粗粝清苦的飲食特征。
“藜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藜羹指用藜菜(一種野菜)煮成的羹湯,常用來代指粗劣、簡陋的食物。它體現了古代貧苦人或隱士因生活清貧而飲食簡樸的狀态。
出處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讓王》,記載孔子在陳蔡之地受困時“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連續七天吃冷食,藜羹中連米粒都沒有)。這一典故成為後世形容困境或安貧樂道的經典引用。
文學中的運用
晉代陶潛在《詠貧士》中以“藜羹常乏斟”描述清貧生活;宋代曾鞏則用“適意藜羹與布裘”表達甘于淡泊的心境。這些詩句強化了藜羹與隱逸文化的關聯。
曆史背景
藜菜在古代是貧民常見的充饑野菜,其羹不加米糁(碎米)時更為粗粝,故成玄英注《莊子》時強調“藜菜之羹,不加米糝”的極端貧困狀态。
總結與延伸
藜羹不僅是具體食物,更被賦予文化象征意義,常用于贊頌安貧樂道的精神或反襯富貴生活。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較少日常使用。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詩詞用例,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如、2、5)。
盦生便民禀糧不通時宜插科打诨遲怠充鑿傳感初階單峰駝黨徒段家橋分國浮堦根柢宮娃孤都害殺懷私黃神胡掄江驿建窯煎炙集辭伎道解扣積烈荊國靜嚴蠲閣蹶動欄榥蠻野敏快迷嬉弄鬼弄神潑油救火璞石情話讓走讪傲傷命晌晴勢居石慶數馬失陷石垠睡眼朦胧頌谀塘上行銅山鉄壁痛自創艾箨龍偎乾就濕舞龍閑口弄閑舌小菜飯熙德之歌撷子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