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藜羹的意思、藜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藜羹的解釋

用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莊子·讓王》:“ 孔子 窮於 陳 蔡 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 成玄英 疏:“藜菜之羹,不加米糝。” 晉 陶潛 《詠貧士》之二:“弊襟不掩時,藜羹常乏斟。” 宋 曾鞏 《寄題饒君茂才葆光庵》詩:“適意藜羹與布裘,結廬人境地還幽。” 阿英 《吃茶文學論》《近世叢語》:“夫小人樵蘇以給食,豆粥藜羹,僅以充腹。”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藜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定義
    藜羹指用藜菜(一種野菜)煮成的羹湯,常用來代指粗劣、簡陋的食物。它體現了古代貧苦人或隱士因生活清貧而飲食簡樸的狀态。

  2. 出處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讓王》,記載孔子在陳蔡之地受困時“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連續七天吃冷食,藜羹中連米粒都沒有)。這一典故成為後世形容困境或安貧樂道的經典引用。

  3. 文學中的運用
    晉代陶潛在《詠貧士》中以“藜羹常乏斟”描述清貧生活;宋代曾鞏則用“適意藜羹與布裘”表達甘于淡泊的心境。這些詩句強化了藜羹與隱逸文化的關聯。

  4. 曆史背景
    藜菜在古代是貧民常見的充饑野菜,其羹不加米糁(碎米)時更為粗粝,故成玄英注《莊子》時強調“藜菜之羹,不加米糝”的極端貧困狀态。

  5. 總結與延伸
    藜羹不僅是具體食物,更被賦予文化象征意義,常用于贊頌安貧樂道的精神或反襯富貴生活。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較少日常使用。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詩詞用例,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如、2、5)。

網絡擴展解釋二

藜羹

藜羹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藜”和“羹”的兩個字組成。藜(li)是字的上部分為草木,下部分為利,表示一種植物的名字。羹(geng)由羊(yang)和巠(jian)兩個部分組成,表示一種濃湯或糊狀的食物。

藜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左傳》,這個詞在書中用來形容古代貴族在盛宴時所食用的一種豪華糊狀食品。

藜羹的繁體字為藜羹,和簡體字相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藜字的上部分是由兩個草的形狀組成。

以下是一個關于藜羹的例句:

她親手熬了一鍋美味的藜羹。

藜羹的組詞:綠藜、山藜、藜麥。

藜羹的近義詞:糊、米羹。

藜羹的反義詞:湯、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