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物,器具。《左傳·襄公五年》:“ 季文子 卒……宰庀家器為葬備,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君子是以知 季文子 之忠於公室也。” 杜預 注:“器備,謂珍寶甲兵之物。”《商君書·更法》:“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 唐 元稹 《故金紫光祿大夫贈太保嚴公行狀》:“即至,再旬而王師濟 漢 ,器備車徒,皆若素具。”
“器備”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器”和“備”組合而成,其含義可結合字源與文獻用例進行解析:
一、字義分解
二、詞義解析 “器備”指器物、器具,特指經過準備或配置的實用物品。例如: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器備”已不常用,但可通過拆分理解:
該詞體現了古代對器物完備性和實用性的重視,現代多分用“器具”“設備”等表達類似概念。
器備是一個名詞,指的是準備使用、裝備的器物或設備。它可以用來表示一個人或一個組織所擁有的各種器具、設施、工具等,以便完成特定任務或滿足特定需要。
器備的拆分部首是“口”,它屬于“器”字旁的部首。拆分後可以得到兩個筆畫,分别是口(一畫)和貝(四畫)。
“器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金史·秦世家》中,最初是用來描述從秦朝開始,國家準備戰争所需要的器械、糧食、馬匹等物品。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泛指準備和裝備各種物品的意思。
器備的繁體字是「器備」,它的書寫形式比簡體字多了一個「備」字旁,表示準備、備用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器備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來說,古時候的寫法中,貝字的上半部分是一橫,而現代寫法中是一個點。
1. 他們玩滑雪之前必須進行充分的器備工作。
2. 為了成功的演出,我們需要做好音響器備。
3. 這個工廠的安全器備非常完善。
1. 器具:指各種用來進行特定工作或任務的工具。
2. 裝備:指為特定目的而準備和配備的器械、設備等。
3. 器材:指供特定用途的器具和設備。
近義詞:準備、裝備、配備、備用
反義詞:匮乏、缺少、不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