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 moderate in]∶節制調度;部署
(2) [rule]∶規則;分寸
日月之行,有常節度
(1).節序度數。指曆象上據以推算天體運行、季節變化的度數。《史記·天官書》:“鬥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
(2).規則;法則。 漢 王充 《論衡·明雩》:“日月之行,有常節度,肯為徙市故,離畢之陰乎?”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十九:“﹝ 東坡 ﹞在 黃州 自作蜜酒, 惠州 自作桂酒,皆一試而止,蓋出於一時之戲劇,未必皆中節度耳。” 明 吳承恩 《<春秋列傳>序》:“觀之六代之樂,其規條節度豈不極盛也哉!”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灰焙之法必有節度,亦必有宜忌。”
(3).猶節制,約束。《漢書·循吏傳·龔遂》:“功曹以為 王生 素耆酒,亡節度,不可使。”《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供用奉身,皆有節度,奇服異器,不宜興長。”《舊唐書·田緒傳》:“初, 田悅 性儉嗇,衣服飲食,皆有節度,而 緒 等兄弟,心常不足。”
(4).調度;指揮。《後漢書·劉虞傳》:“初,詔令 公孫瓚 讨 烏桓 ,受 虞 節度。”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潮汐去還,誰所節度?” 宋 李綱 《上道宗太上皇帝封事》:“遣大臣……盡統諸将,聽其節度,推轂授師,不從中制,使兵勢不分。”《清史稿·禮志九》:“中建黃纛為中軍,兩翼斜行建紅、白二纛為表,兩翼末國語曰烏圖哩,各建藍纛為表,皆受中軍節度。”
(5).見“ 節度使 ”。
"節度"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縱深感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節制與法度",強調事物運行需遵循規範與約束。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該詞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對行為的約束與調控,例如"飲食需有節度";二指古代官職名稱,如唐代設置的節度使,掌管地方軍政大權《漢語大詞典》。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節"字本義為竹節,引申為關鍵節點與約束機制;"度"指衡量的标準與範圍,二者結合形成動靜相宜的管理哲學。這種治理智慧在《資治通鑒》中多有體現,如"凡為将者,當知進退節度"的軍事管理原則,印證了該詞在傳統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語言學應用中,"節度"多用于書面語境,既可描述具體的行為規範,如《黃帝内經》強調的"四時養生節度";也保留着曆史制度的指代功能,如宋代設立的節度觀察留後等官職。現代語境中,該詞常出現在曆史研究、文學創作及傳統文化闡釋領域,例如史學家呂思勉在《中國通史》中詳述節度使制度的演變過程。
相關詞組包括"節度使"(唐代軍事官職)、"節度判官"(屬官名稱)、"恪守節度"(遵守規範)等,這些衍生詞彙共同構建了"節度"從具體官職到抽象規範的語義網絡。
“節度”一詞含義豐富,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種解釋,綜合權威詞典和文獻記載,主要可分為以下五類:
指節度使,始于三國時期,最初掌管軍糧,唐代後成為統領地方軍政的重要官職。例如宋代陸遊在《過小孤山大孤山》中提到“南唐為奉化軍節度”,即指此官職的管轄範圍。
指自然或人事的規律、分寸,如漢代王充《論衡·明雩》提到“日月之行,有常節度”,清代紀昀也以“灰焙之法必有節度”說明事物需遵循規則。
意為適度控制,避免過度。如《漢書》記載官員因“亡(無)節度”酗酒被罷免,《宋書》強調生活用度應“有節度”以維持秩序。
作為動詞,指部署安排。例如《後漢書》描述公孫瓒受命“讨烏桓,受虞節度”,即接受上級指揮。
指推算天體運行的節序度數。《史記·天官書》提到通過“移節度”确定季節和五行規律,體現古代天文觀測的精密性。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多部古籍及權威詞典解釋,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史記》《漢書》《後漢書》等文獻原文。
闆籍卑不足道杯茗之敬不知所終大纛丹圖登木求魚踶齧砥石抖抖瑟瑟鬥智阜安負耉拊石改變隔異工運哼哈火耕水耨吉羅香禁備荊劉拜殺金三品舊司寬敞兩情離宮别窟靈運離黍戮人蒙族遣詞措意其來有自清室清一色穹墉緧縮權焰善行無轍迹生産力時乘虱處裈中説口訟諜松棟雲牖松土大山小山韬翰條旨投降晚婆蔚荟未亡人穩拍窩窩蹩蹩小足謝樓協心寫韻亭心蕩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