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节度的意思、节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节度的解释

(1) [be moderate in]∶节制调度;部署

(2) [rule]∶规则;分寸

日月之行,有常节度

详细解释

(1).节序度数。指历象上据以推算天体运行、季节变化的度数。《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繫於斗。”

(2).规则;法则。 汉 王充 《论衡·明雩》:“日月之行,有常节度,肯为徙市故,离毕之阴乎?”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九:“﹝ 东坡 ﹞在 黄州 自作蜜酒, 惠州 自作桂酒,皆一试而止,盖出於一时之戏剧,未必皆中节度耳。” 明 吴承恩 《<春秋列传>序》:“观之六代之乐,其规条节度岂不极盛也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灰焙之法必有节度,亦必有宜忌。”

(3).犹节制,约束。《汉书·循吏传·龚遂》:“功曹以为 王生 素耆酒,亡节度,不可使。”《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旧唐书·田绪传》:“初, 田悦 性俭嗇,衣服饮食,皆有节度,而 绪 等兄弟,心常不足。”

(4).调度;指挥。《后汉书·刘虞传》:“初,詔令 公孙瓚 讨 乌桓 ,受 虞 节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潮汐去还,谁所节度?” 宋 李纲 《上道宗太上皇帝封事》:“遣大臣……尽统诸将,听其节度,推轂授师,不从中制,使兵势不分。”《清史稿·礼志九》:“中建黄纛为中军,两翼斜行建红、白二纛为表,两翼末国语曰乌图哩,各建蓝纛为表,皆受中军节度。”

(5).见“ 节度使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节度"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节制与法度",强调事物运行需遵循规范与约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该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对行为的约束与调控,例如"饮食需有节度";二指古代官职名称,如唐代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地方军政大权《汉语大词典》。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节"字本义为竹节,引申为关键节点与约束机制;"度"指衡量的标准与范围,二者结合形成动静相宜的管理哲学。这种治理智慧在《资治通鉴》中多有体现,如"凡为将者,当知进退节度"的军事管理原则,印证了该词在传统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语言学应用中,"节度"多用于书面语境,既可描述具体的行为规范,如《黄帝内经》强调的"四时养生节度";也保留着历史制度的指代功能,如宋代设立的节度观察留后等官职。现代语境中,该词常出现在历史研究、文学创作及传统文化阐释领域,例如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详述节度使制度的演变过程。

相关词组包括"节度使"(唐代军事官职)、"节度判官"(属官名称)、"恪守节度"(遵守规范)等,这些衍生词汇共同构建了"节度"从具体官职到抽象规范的语义网络。

网络扩展解释

“节度”一词含义丰富,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多种解释,综合权威词典和文献记载,主要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古代官职名称

指节度使,始于三国时期,最初掌管军粮,唐代后成为统领地方军政的重要官职。例如宋代陆游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中提到“南唐为奉化军节度”,即指此官职的管辖范围。

二、规则与法则

指自然或人事的规律、分寸,如汉代王充《论衡·明雩》提到“日月之行,有常节度”,清代纪昀也以“灰焙之法必有节度”说明事物需遵循规则。

三、节制与约束

意为适度控制,避免过度。如《汉书》记载官员因“亡(无)节度”酗酒被罢免,《宋书》强调生活用度应“有节度”以维持秩序。

四、调度与指挥

作为动词,指部署安排。例如《后汉书》描述公孙瓒受命“讨乌桓,受虞节度”,即接受上级指挥。

五、天文历法术语

指推算天体运行的节序度数。《史记·天官书》提到通过“移节度”确定季节和五行规律,体现古代天文观测的精密性。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多部古籍及权威词典解释,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闇蔽败行保证金拨草寻蛇踣顿不集常业厂长齿过肩随淳奥从表弟噩耗飞鹰走狗分隔夫妻无隔宿之仇贡舶沟贯黄骊回老家晖夜溷厕诫勗进斝纠合之众浚壑来飨冷韵廉胜理亏心虚罗缨没气路黾隘塞密商母线内常侍内度泥犂平地风雷牵力麒麟儿穷漠肉山森耸生朝沈昏摵摵双管齐下水豹鼠偷狗盗厮赶挑菜同字投井兔钩绾会渥水精窝停主人缃枝稴穇下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