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未亡人的意思、未亡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未亡人的解釋

(1).舊時******的自稱。《左傳·成公九年》:“ 穆姜 出于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猶有望也!’” 杜預 注:“婦人夫死,自稱未亡人。”《梁書·武帝紀上》:“ 宣德皇後 令曰:‘西詔至,帝憲章前代,敬禪神器于 梁 。明可臨軒遣使,恭授璽紱,未亡人便歸于别宮。’”《舊唐書·哀帝紀》:“又矯宣皇太後令曰:‘……定大計者安社稷,纂丕圖者擇賢明,議屬未亡人,須示建長策。’” 清 吳嘉紀 《江都池烈女詩》:“朝為未嫁女,暮稱未亡人。”

(2).指******。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雷曹》:“ 樂雲鶴 夏平子 ,二人少同裡,長同齋,相交莫逆……﹝ 夏 ﹞遺襁褓子及未亡人, 樂 以時恤諸其家。” 茅盾 《泡沫·趙先生想不通》:“ 趙先生 聽聲音就知道一個是他的老二,一個是剛剛十九歲就已經成了‘未亡人’的他的大媳婦。”亦省作“ 未亡 ”。 唐 張說 《鄎國長公主神道碑》:“其後,君子晨歌,夫人晝哭,未亡為穪,生意盡矣。” 清 錢謙益 《母方氏仍前封》:“幸藐孤之有成,嶄然頭角;悲未亡之後死,閲此歲時。真古今節孝之所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未亡人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積澱的稱謂詞,其核心含義指代喪夫的女性,即寡婦。以下從語義、詞源及使用場景三方面展開分析:

  1. 基本定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亡人”指“丈夫去世後尚未再婚的婦女”,強調女性在配偶亡故後的身份狀态。該詞源于古代社會倫理觀念,隱含“殘留生命以守節”的舊時禮教色彩。

  2. 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成公九年》:“未亡人不夭死,敢忘君命?”(來源:中華書局《左傳注譯》),原為寡居諸侯夫人的自稱,後泛化為民間通用稱謂。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亦考證其用法與宗法制度相關。

  3. 現代語義擴展

    當代語境中,“未亡人”除傳統字面意義外,在文學作品中常被賦予象征性含義。例如台灣作家簡媜曾以“精神未亡人”比喻失去文化根基的群體(來源:聯合文學出版社《煙波藍》),體現詞彙的隱喻延伸。

  4. 使用場景與規範

    現代漢語書面語仍保留該詞,但口語中因倫理觀念變遷已較少使用。官方文書如《民法典》采用“喪偶婦女”等中性表述(來源:中國法律出版社《民法典釋義》),反映語言的社會適應性調整。

網絡擴展解釋

“未亡人”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演變:

  1. 詞源與定義
    “未亡人”最早出自《左傳·成公九年》,指寡婦的自稱,字面意為“尚未跟隨亡夫而去的人”,隱含對亡夫的忠誠與哀思。傳統上,該詞特指女性喪偶者,如《梁書》中記載的“未亡人便歸于别宮”,即寡婦的謙稱。

  2. 曆史用法
    古代社會強調“夫為妻綱”,寡婦常以“未亡人”表達守節之意,如清代蔣士铨《鳴機夜課圖記》中“未亡人欠一死耳”,體現舊時倫理觀念。杜預注《左傳》時明确解釋:“婦人夫死,自稱未亡人”。

  3. 現代擴展與争議
    現代用法中,“未亡人”逐漸泛化為對喪偶者的統稱,部分語境下也用于男性,但這一用法存在争議。權威辭書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仍将其定義為“舊時寡婦的自稱”。

  4. 常見誤解
    需注意該詞不可望文生義為“幸存者”,其核心含義始終與喪偶相關。錢鐘書在《圍城》中曾以“未亡人”暗喻亡國奴,屬于文學引申。

  5. 文化延伸
    當代網絡語境中,“未亡人”有時被用于情感表達,如“心裡有座墳,葬着未亡人”,象征對逝去情感的追憶。

傳統上,“未亡人”是寡婦的謙稱,體現古代倫理;現代用法雖偶有擴展,但核心仍圍繞喪偶者身份。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苎寶炬抱痛邊疆碧澄澄不違才自柴桑車府令重規襲矩雠寃鉏商酢器大次單晶矽單門電瞛疊印底确藩盾佛塔婦師航郵呵喝洪鈞穢莽檢察長澆流甲作計會輯集蹶然畯德隽造快滿落座露曉沒帳目瞪口呆拈韻怒氣娉娉牆頭一棵草,風吹兩邊倒巧不可接讓牍日陵月替日文颡子申許士的實際工資十年九荒食玉炊桂水蓮蘇打損毀逃閃添頭香弓嬉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