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纛的意思、大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纛的解釋

[big banner] 古代行軍中或重要典禮上的大旗

詳細解釋

軍中或儀仗隊的大旗。 宋 歐陽修 《晝錦堂記》:“然則高牙大纛,不足為公榮;桓圭袞冕,不足為公貴。”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六:“ 乾 嘉 以來,朝士宗尚 漢 學,承學之士,翕然從風,幾若百川之朝東瀛,三軍之隨大纛。”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十一》:“但獨有狐鬼卻仍在死屍上往來,從從容容地樹起它占領一切的大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纛是中國古代軍隊中象征統帥權威的旗幟,本義指以牦牛尾或雉羽為裝飾的旗具。《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行軍中或重要典禮上使用的大旗”,其形制高大且裝飾繁複,常以絲帛制成并繡有圖騰紋樣,旗杆頂部多配有金屬矛頭以顯威儀。從字形結構看,“纛”字從“縣”從“毒”,《說文解字》釋其本義為“羽葆幢”,即用鳥羽裝飾的儀仗旗具,後演變為專指軍陣主帥旗。

在軍事職能層面,大纛兼具指揮作戰與凝聚軍心的雙重作用。據《三國志·吳書》記載,孫權出征時“建大纛,立麾蓋”,通過旗語傳遞戰術指令。明代茅元儀《武備志》更明确指出:“三軍司命,系于大纛”,強調其作為軍隊精神象征的核心地位。

文化象征方面,大纛在文學作品中常被賦予權力意象。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描寫關羽斬華雄時“大纛迎風而展”,通過旗幟的動态描寫烘托戰場氣勢。清代趙翼《陔餘叢考》考證指出,自周代起帝王儀仗中便有“龍纛”“鳳纛”等制,可見其禮制功能貫穿古代社會。

網絡擴展解釋

“大纛”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à dào,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基本釋義

2.引申含義

3.結構與用法

4.文化關聯

總結來看,“大纛”既指實體的旗幟,也承載着古代軍事、禮儀制度中的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明史》《晝錦堂記》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伴哥剝戮悖冒迸濕不集財門趁逐樗蒲從佐打短道德實踐疊歲韥丸笃至爾汝剛石幹親攻禱構雲乖失過吹鼓室寒鐘橫沖直闖泓峥蕭瑟摦落黃卷幼婦借宮結款金堤金剛舊知刊刻客禮牢具老齡淩車裡人賂息呂管猛悍奶口念茲在茲昵屬暖意潘虹騎馬找馬青峯穹祇秋月春花啓者逝川釋亮石志探借甜話兒同國投笏僞裝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