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帖的意思、拜帖的詳細解釋
拜帖的解釋
拜訪别人時所用的名帖。 明 張萱 《疑耀》卷四:“古人書啟往來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為之,所謂刺也……今之拜帖用紙,蓋起於 熙寧 也。”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九·名號甫》:“《漢書·高帝紀》曰‘為謁’,《袁盎傳》曰‘上謁’。 顔師古 註曰:‘為謁者,書刺自言爵裡,若今參見尊貴而通名也。上謁,若今通名也。’據此,則‘為謁’似今腳色手本,而‘上謁’似今之拜帖矣。”《單口相聲傳統作品選·怯跟班》:“穿戴好了,把拜帖、禮單放在拜匣裡,又拿出出門用的煙袋。”
詞語分解
- 拜的解釋 拜 à 表示敬意的禮節: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拜忏。禮拜。回拜。 恭敬地:拜托。拜謝。拜讀。拜别。拜谒(.拜見;.瞻仰陵墓、碑碣)。 行禮祝賀:拜年。拜壽。 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某種名義或職位,或
- 帖的解釋 帖 è 學習寫字時摹仿的樣本:碑帖。字帖。畫帖。 帖 ě 便條:字帖兒。 邀請客人的紙片:帖子。請帖。 寫着生辰八字的紙片:庚帖。換帖。 量詞,用于配合起來的若幹味湯藥:一帖中藥。 帖 ē 妥適:
網絡擴展解釋
拜帖是古代用于正式拜訪或交際時表明身份、傳遞信息的文書工具,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定義與核心功能
拜帖又稱“名帖”“名刺”,是古代拜訪他人時使用的身份憑證,兼具預約和禮節功能。主要作用包括:
- 表明來訪者身份、官職、籍貫等信息
- 作為預約拜訪的憑證
- 在節日、婚慶等場合用作賀帖或請柬(如提到的結婚拜帖)
二、曆史演變
- 起源:漢代稱“谒”,以竹木削制書寫姓名
- 發展:唐宋稱“門狀”,明清演變為“紅單”“拜帖”,材質從竹木轉為紙質
- 革新:宋代熙甯年間開始普遍用紙
三、書寫規範
典型格式為:爵位+官職+籍貫+姓名+字+敬語+拜。例如關羽拜帖寫作:
漢壽亭侯前将軍河東解縣關羽雲長敬拜
四、應用場景
- 官場交際:官員互訪必備禮儀憑證
- 婚慶禮儀:作為中式婚禮請柬使用
- 節日祝賀:宋代起用作春節拜年帖
- 文人交往:附于書信或禮物表達敬意
五、現代傳承
現今傳統婚俗、文化複原活動中仍可見拜帖使用,多采用豎版書寫以顯莊重。其形制演變也反映了中國古代社交禮儀的變遷。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拜帖是指在特定場合或節日向他人緻謝、拜訪、祝賀或請求時所用的書信。拆分部首為手部首和千骨部,共計6個筆畫。拜帖一詞來源于漢語,是由“拜”和“帖”兩個字組成。在繁體字中,拜帖的寫法仍然是拜帖。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可能和現在的寫法有一些微小的變化,但整體仍可辨認。拜帖的一個例句可以是:我寫了一封拜帖向他道謝。
與拜帖相關的詞組有:請帖、回帖、請柬等。近義詞可以是賀卡、感謝信等。反義詞可能是忽略的、冷漠的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