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的意思、澶淵之盟的詳細解釋
澶淵之盟的解釋
北宋與遼(契丹)訂立的和約。1004年,遼軍南下深入宋境,宋宰相寇準力主抗戰,勸真宗親征,真宗勉強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宋軍取勝,1005年1月,宋遼訂和約:宋每年向遼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澶州又名澶淵郡,史稱“澶淵之盟”。
詞語分解
- 澶淵的解釋 中國的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詳細解釋.古湖泊名。又名 繁污 、 繁淵 。故址在今 河南省 濮陽市 西。 春秋 衛 地。《春秋·襄公二十年》:“盟于 澶淵 。” 杜預 注:“ 澶淵 在 頓丘
- 盟的解釋 盟 é 舊時指宣誓締約,現指階級的聯合,國與國的聯合:盟軍。盟友。同盟國。盟約。山盟海誓。 指結拜弟兄:盟兄。盟弟。 中國内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單位。 發(誓):盟誓。 筆畫數:; 部首:皿;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朝(契丹)于1005年籤訂的和約,因籤訂地點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别稱澶淵郡)而得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曆史背景
- 宋遼長期沖突:北宋建立後,與北方的遼朝因領土争端(如燕雲十六州)和資源争奪頻繁交戰,戰争持續二十餘年。
- 遼軍南下與宋軍反擊:1004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率軍南侵,直逼澶州。宋真宗在宰相寇準力谏下親征,宋軍士氣大振,以八牛弩射殺遼将蕭撻凜,扭轉戰局。
二、盟約内容
- 兄弟之國:宋遼約為兄弟之邦,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
- 歲币條款:宋朝每年向遼提供銀10萬兩、絹20萬匹,稱“歲币”。
- 邊界劃定:以白溝河(今河北雄縣一帶)為界,雙方撤兵并承諾互不侵犯。
三、影響與評價
- 積極意義:
- 和平穩定:結束長期戰争,維持宋遼邊境百年和平,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如榷場貿易)。
- 減輕軍事負擔:宋朝節省巨額戰争開支,百姓免于戰亂之苦。
- 争議與局限:
- 屈辱性:部分史學家認為歲币條款帶有妥協性質,反映宋朝“以財換和平”的外交策略。
- 武備松弛:長期和平導緻宋遼軍備松懈,面對金國崛起時無力抵禦。
四、曆史地位
澶淵之盟被視為中國古代外交史上的裡程碑,開創了中原王朝與遊牧政權通過條約确立平等關系的先例。其“以和為貴”的理念對後世影響深遠,但也引發關于軍事防禦與外交策略平衡的反思。
注:關于籤訂時間,多數史料記載為1005年1月(農曆景德元年十二月),部分文獻因曆法差異表述為1004年。
網絡擴展解釋二
澶淵之盟是指北宋和遼國于公元1005年籤訂的一項和約,用以維持兩國之間的和平局面。這個詞可以拆分成“澶淵”和“之盟”兩個部分。其中,“澶淵”中的“澶”字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共有10劃;“淵”字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共有12劃。而“之盟”中的“之”字的部首是丿(撇),共有3劃;“盟”字的部首是皿(皿子),共有9劃。
《澶淵之盟》一詞的來源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的一段重要事件。當時,南宋朝廷為了保護北方邊境免受遼國的侵擾,并維護兩國之間的和平,于1005年與遼國籤訂了這項盟約。由于這個盟約是在河南省的澶淵(dā鴉多音,yā鴉多義)地區達成的,所以被稱為《澶淵之盟》。
關于繁體字的寫法,澶淵之盟可以寫作「澶淵之盟」。
在古時候,澶淵之盟的漢字寫法并沒有太大差異,但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比如,“澶”字可能會寫作“灘”字;“淵”字可能會寫作“淵”字;“之”字可能會寫作“之”字。這些變化主要是受到當時不同地區的書寫習慣和口語的影響。
例句:《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國籤訂的重要和約。
與澶淵之盟相關的組詞可以有:“澶淵之盟書”、“澶淵之盟文獻”、“澶淵之盟籤署”等。
近義詞可以是“北宋遼和約”或“北宋遼條約”。
反義詞可以是“戰争”或“敵對關系”。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