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蝸牛。 明 唐順之 《雁訓》:“於是掩蝌蚪之奇形,奪蝸蜒之巧篆,此蓋法象之至章也。”參見“ 蝸牛 ”。
“蝸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和權威解釋綜合分析:
基本釋義
根據多數權威來源(),“蝸蜒”是名詞,指蝸牛。例如明代唐順之《雁訓》中記載:“掩蝌蚪之奇形,奪蝸蜒之巧篆”,此處“蝸蜒”即代指蝸牛的形态特征。
詞源與用法
現代語境中的争議
部分網絡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形容詞,表示“緩慢、曲折”,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建議以古籍定義為主。
近義詞與關聯詞
建議:若需學術引用,推薦查閱《漢語大詞典》或《雁訓》原文();日常使用中需注意語境,避免混淆名詞與形容詞的用法差異。
《蝸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蝸牛。蝸牛是一種慢性動物,以緩慢的速度爬行而聞名,因此“蝸蜒”也用來形容行動遲緩、慢慢的情況。
《蝸蜒》這個詞的部首是蟲字旁(⺲),表示與蟲相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4,其中左邊的蝸字部分有10畫,右邊的蜒字部分有4畫。
《蝸蜒》在漢字源流中的起源不确切。它是簡化字,簡化前的繁體字為「蝸牛」。而「蝸」和「蜒」也是由「蝸」和「牛」分别做了一些變形衍生而來的,繁體字仍保留着它們的形态。
在古代,「蝸蜒」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蝸”在古代有進退兩種寫法,其中一種寫作「蝸」,其形狀與現代的「蝸」相似。而“蜒”則沒有明确的古代寫法。
1. 他的工作進展得像蝸牛一樣,非常緩慢。
2. 時間過得真慢,簡直比蝸牛還慢。
1. 蝸牛:指蝸蜒類動物。
2. 蝸居:指住處狹小、簡陋。
3. 蝸行:指行動遲緩、慢慢地走。
1. 蝸牛:指同屬蝸蜒類的動物。
2. 緩慢:指行動或發展等緩慢。
3. 遲緩:指行動遲慢。
1. 疾行:指行動迅速、快速。
2. 急速:指速度快,迅猛。
3. 迅疾:指動作迅速、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