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enetrate;be permeated from beginning to end]∶貫串
魯迅的一生就貫穿了這種精神。——《論魯迅》
(2) [run through]∶穿過;連通
蘭新鐵路是貫穿我國西北的一條大動脈
(1).融會貫通。《漢書·司馬遷傳贊》:“亦其涉獵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斯亦勤矣。” 唐 柳宗元 《送易師楊君序》:“日命合邦之學者,論説辯問,貫穿上下,揮散而鹹同,幽昏而大明。” 清 朱鶴齡 《徐健庵太史過訪》詩:“ 亭林 餘畏友,卓犖儒林奮;貫穿經史籍,事事精考證。”
(2).穿過。《儀禮·鄉射禮》“不貫不釋” 唐 賈公彥 疏:“言不貫者,以其以布為侯,故中者貫穿布侯,故以中為貫也。”《警世通言·樂小舍拚生覓偶》:“ 錢王 大喜,乃使石匠於山中鑿石為闆,以黃羅木貫穿其中,排列成塘。”
(3).連接;聯貫。《朱子語類》卷七四:“乍讀似不貫穿,細看來不勝其密。” 清 厲鹗 《東城雜記·魏德剛》:“以 左氏 所記本末,不相貫穿者,每一事,各為始終而類編之。”
(4).指連絡。 唐 杜甫 《八哀詩·贈司空王公思禮》:“貫穿百萬衆,出入由咫尺。” 仇兆鳌 注:“貫穿,謂連絡部伍。”
(5).猶貫串。從頭到尾穿過一個或一系列事物。 孫犁 《秀露集·讀<蒲柳人家>》:“現實主義貫穿中外文學藝術曆史,這既是規律,也是事實。”
“貫穿”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物理層面的穿透與連通
指物體從一端穿透到另一端,或事物在空間上的連通。例如:
抽象意義的融會貫通
表示思想、精神等抽象事物在時間或邏輯上的延續與統一。例如:
文學與學術中的連貫性
用于描述作品主題或學術觀點的前後一緻性。例如: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貫穿”既可描述具體事物的空間連通,也可用于抽象概念的延續與統一,需結合語境靈活理解。
《貫穿》是一個動詞,意指貫穿、穿透、貫通、貫穿整個。它常用于形容事物穿過或貫通其它物體或空間的狀态。
《貫穿》的部首是貝(貝貝)和木(艹),共有11個筆畫。
《貫穿》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由貝部表示貝殼的形狀,而木部則表示木材的形狀。貝殼在中間打孔貫通,米字形的木材從左下角到右上角,表示通過或穿越。
《貫穿》的繁體字為「貫穿」。
在古代漢字中,貫穿字的寫法稍有不同。貫字由貝和矤組成,表示用貝殼穿透代表事物。穿字描寫了一根線或針貫穿了一個具體的物體,形象地表示了貫穿的意思。
1. 那條橋将兩岸貫穿了起來。
2. 這首歌貫穿着愛情和希望。
3. 這個理論貫穿了整篇文章。
貫徹、貫注、貫串、貫穿、貫通、貫徹執行、貫徹始終、貫徹落實。
穿透、穿梭、滋生、貫注。
中斷、隔絕、切斷、阻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