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樂論,以十二律中的黃鐘、林鐘、太簇為天地人之始;姑洗、蕤賓、南呂、應鐘為春夏秋冬之始,合稱“七始”。見 宋 王應麟 《小學绀珠·律曆·七始》。《尚書大傳》卷一下:“故聖王巡十有二州,觀其風俗,習其性情,因論十有二俗,定以六律、五聲、八音、七始。” 鄭玄 注:“七始,黃鐘,林鐘、大蔟、南呂、姑洗、應鐘、蕤賓也。”《隋書·音樂志上》:“ 漢 雅樂郎 杜夔 ,能曉樂事,八音七始,靡不兼該。”
(2).作為樂曲名。《漢書·禮樂志》引《安世房中歌》之二:“《七始》《華始》,肅倡和聲。” 顔師古 注引 孟康 曰:“七始,天、地、四時、人之始。華始,萬物英華之始也。以為樂名,如《六英》也。”
“七始”是中國古代樂論中的一個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根據記載:
構成原理:将十二律中的七律分為兩組:
文化内涵:該理論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通過音律将自然時序與人文秩序相關聯,如《隋書·音樂志》提到“八音七始,靡不兼該”。
《漢書·禮樂志》記載的《安世房中歌》中有“《七始》《華始》,肅倡和聲”,此處“七始”指代一首禮樂作品,其創作意圖是通過音樂表達對天地四時與人類起源的崇敬。
需注意不同文獻對“七始”具體律名的記載略有差異,如《尚書大傳》鄭玄注将南呂、應鐘歸入七始,而部分典籍未明确四季對應的律名。此概念主要見于漢代以前的音樂理論體系。
《七始》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一個起始的階段或開始的地方。它指的是事物發展的最初階段,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新的開始或起點。
《七始》的拆分部首是七(qī),表示數目,表示事物的起始點。
它的總筆畫數是9畫。
《七始》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它可能是古代文字中的一個創造詞。這個詞的字形意味着一種新的開始或事物的起點。
《七始》的繁體字形狀和簡體字相同,沒有特别的變化。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略有不同,可以将《七始》的古代形式描述如下:
七:田字底部是一個個小方塊的圖形。
始:田字底部是個人字形,上面有三個點。
1. 這個項目是我們在公司裡創辦的《七始》,充滿了希望和未來的可能。
2. 婚後,他們進入了他們婚姻的《七始》,開始了新的生活。
1. 七曜(qī yào):指的是古代認為主宰人間命運的星球,也可以代指一周的星期。
2. 初始(chū shǐ):指事物發展的最初階段,也可以用來表示初始狀态。
1. 開始(kāi shǐ):表示行動、進程或事物的起始。
2. 創始(chuàng shǐ):表示事物的創立或創造。
1. 終結(zhōng jié):表示事物的結束或終點。
2. 結束(jié shù):指行動、進程或事物的結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