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變的意思、靖康之變的詳細解釋
靖康之變的解釋
金滅北宋的事件。1126年(靖康元年),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将京城中公私蓄積搜括一空,并于次年四月押徽宗、欽宗和宗室、後妃數千人,攜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府州縣地圖等北去。北宋亡。
詞語分解
- 靖康的解釋 安康,安樂。 宋 曾鞏 《襄州嶽廟祈雨文》:“甽畮克諧於豐富,裡閭皆保於靖康。”
- 變的解釋 變 (變) à 性質狀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更改:變調。變動。變法。變為。變革。變更。變通(把原定的辦法略加改動以適應事實的需要)。變本加厲。變幻無常。 筆畫數:; 部首: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靖康之變是中國曆史上标志性的事件,指北宋靖康年間(1126-1127年)金國攻陷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導緻北宋滅亡的重大曆史轉折。《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金滅北宋的戰役”,其核心含義包含三個層面:
一、曆史背景與直接誘因
北宋末年政治腐敗、軍備松弛,金國借聯宋滅遼(1125年)後窺見宋室虛弱。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金軍以“宋廷背盟”為借口分兩路南下,直逼汴京。此時宋徽宗禅位欽宗,但朝廷主和派占據主導,戰備嚴重不足。
二、事件關鍵節點
- 兩度圍城:1126年初(靖康元年)金軍首次包圍汴京,索要巨額賠款後撤兵;同年冬二次南下,破城後俘虜徽欽二帝。
- 皇室北遷:據《宋史·欽宗本紀》載,1127年四月,金軍擄走二帝、後妃、宗室等三千餘人,史稱“靖康之難”。
- 政權更疊:宋室南遷建立南宋,開啟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進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詳細記載了趙構稱帝過程。
三、文化影響與曆史評價
事件導緻《宣和畫譜》等大量文物典籍散佚,李清照“南渡衣冠少王導”等詩詞深刻反映時代創傷。元代官修《金史》稱此役“宋之宗社,至此而絕”,《續資治通鑒長編》則從軍事制度角度分析敗因。該事件被後世視為中原王朝首次完全亡于遊牧民族的典型案例,對儒家“華夷之辨”思想産生重大沖擊。
網絡擴展解釋
靖康之變是中國北宋末年的重大曆史事件,指1127年(靖康二年)金朝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擄走徽宗、欽宗二帝及大量宗室成員,導緻北宋滅亡的國難。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事件定義與時間
靖康之變又稱靖康之恥、靖康之難,發生于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金軍南下攻破汴京而得名。最終于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軍俘虜徽欽二帝及數千人北上,北宋滅亡。
二、背景與起因
- 宋金聯盟破裂:北宋曾與金籤訂“海上之盟”聯合滅遼,但宋軍戰鬥力低下暴露弱點,金國借張覺叛逃事件撕毀盟約。
- 北宋内部腐敗:宋徽宗沉迷藝術,朝政廢弛,軍事防禦薄弱,民怨積累。
- 金國崛起威脅:金滅遼後迅速南下,1125年分東、西兩路攻宋,直逼汴京。
三、關鍵過程
- 兩次圍城:1126年(靖康元年)正月,金軍首次圍汴京,索要巨額金銀并割讓三鎮後撤軍;同年八月再次南下,閏十一月破城。
- 宋廷決策失誤:宋欽宗輕信“六甲神兵”退敵之說,導緻外城失守;主動至金營議和被扣留。
- 掠奪與俘虜:金軍洗劫汴京財物,包括皇家藏書、禮器等,并擄走二帝、宗室、後妃、朝臣等三千餘人。
四、結果與影響
- 北宋滅亡:政權崩潰後,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南渡建立南宋。
- 社會與文化創傷:事件被嶽飛寫入《滿江紅》,成為漢族抵禦外侮的精神符號。
- 曆史轉折:标志中原政權首次被北方遊牧民族徹底擊敗,開啟宋金對峙局面。
擴展提示:靖康之變後,南宋通過“紹興和議”與金形成南北分治,但收複失地的訴求貫穿整個南宋曆史。如需進一步了解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宋史》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百般折磨白銅蹄班幹部碑宇镵膚潮雞馳思遐想摧朽挫抑丹朱頂發蠹木放歌風波平地高唐觀亘隔桂宇國家标準喝掇弘新華覆黃天蕩火中取栗嘉菜毽兒江瘴機工酒吧罽帳麇駭雉伏扛大梁卵白輪尺女孩偏愎片饷千絲萬縷橋堍起降青塘輕庸融流撒暫僧寮上林苑善馬赦恩失格蔬筍私桡送湯送水桃李春風天妖投死歪八豎八瓦兆微塵五坊無咎顯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