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靖康之變的意思、靖康之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靖康之變的解釋

金滅北宋的事件。1126年(靖康元年),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将京城中公私蓄積搜括一空,并于次年四月押徽宗、欽宗和宗室、後妃數千人,攜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府州縣地圖等北去。北宋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靖康之變是中國北宋末年的重大曆史事件,指1127年(靖康二年)金朝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擄走徽宗、欽宗二帝及大量宗室成員,導緻北宋滅亡的國難。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事件定義與時間

靖康之變又稱靖康之恥、靖康之難,發生于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金軍南下攻破汴京而得名。最終于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軍俘虜徽欽二帝及數千人北上,北宋滅亡。

二、背景與起因

  1. 宋金聯盟破裂:北宋曾與金籤訂“海上之盟”聯合滅遼,但宋軍戰鬥力低下暴露弱點,金國借張覺叛逃事件撕毀盟約。
  2. 北宋内部腐敗:宋徽宗沉迷藝術,朝政廢弛,軍事防禦薄弱,民怨積累。
  3. 金國崛起威脅:金滅遼後迅速南下,1125年分東、西兩路攻宋,直逼汴京。

三、關鍵過程

  1. 兩次圍城:1126年(靖康元年)正月,金軍首次圍汴京,索要巨額金銀并割讓三鎮後撤軍;同年八月再次南下,閏十一月破城。
  2. 宋廷決策失誤:宋欽宗輕信“六甲神兵”退敵之說,導緻外城失守;主動至金營議和被扣留。
  3. 掠奪與俘虜:金軍洗劫汴京財物,包括皇家藏書、禮器等,并擄走二帝、宗室、後妃、朝臣等三千餘人。

四、結果與影響

  1. 北宋滅亡:政權崩潰後,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南渡建立南宋。
  2. 社會與文化創傷:事件被嶽飛寫入《滿江紅》,成為漢族抵禦外侮的精神符號。
  3. 曆史轉折:标志中原政權首次被北方遊牧民族徹底擊敗,開啟宋金對峙局面。

擴展提示:靖康之變後,南宋通過“紹興和議”與金形成南北分治,但收複失地的訴求貫穿整個南宋曆史。如需進一步了解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宋史》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是指北宋時期發生在1127年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靖康之變将北宋朝廷推翻,南京被攻陷,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朝俘虜,标志着南宋時期的開始。

拆分部首和筆畫

靖(部首:貝,筆畫:11)康(部首:廣,筆畫:15)之(部首:口,筆畫:3)變(部首:讠,筆畫:7)。

來源

“靖康之變”這個詞來源于南宋時期的曆史文獻記載,主要見于《宋史》和《續資治通鑒》等文獻。它指的是北宋時期金朝入侵南宋,導緻北宋朝廷覆滅的事件。

繁體

靖康之變的繁體字為「靖康之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靖康之變的寫法會略有不同。以「靖康之變」為例,古代漢字可能使用繁複的字體,并且筆劃、結構等方面可能也不同于現代漢字的寫法。

例句

靖康之變是中國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災難。

組詞

靖國、康複、變革。

近義詞

從義上來說,靖康之變沒有嚴格的近義詞,但可以使用類似意義的詞語,如政變、革命、叛亂等。

反義詞

靖康之變的反義詞可以是和平、穩定、統一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