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合。《三國志·魏志·袁紹傳》“ 馥 懷懼,從 紹 索去” 裴松之 注引《英雄記》:“ 紹 以 河内 朱漢 為都官從事。 漢 先時為 馥 所不禮,内懷怨恨,且欲徼迎 紹 意,擅發城郭兵圍守 馥 第,拔刃登屋, 馥 走上樓,收得 馥 大兒,槌折兩腳。”
“徼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ǎo yíng,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一定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根據多數權威來源(如漢典、滬江線上詞典等),“徼迎”主要指“迎合”,即通過言行主動順從他人意願。例如《三國志》裴松之注中記載的“欲徼迎紹意”,描述朱漢為迎合袁紹而采取極端行動。
詳細解釋與文獻用例
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含貶義色彩,暗含為達到目的而刻意奉承的意味。如《英雄記》中朱漢因曾被韓馥輕視,借機迎合袁紹,擅自發兵圍困韓馥宅邸,甚至傷及其子。
其他解釋的辨析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2023年版本)提到“徼迎”有“徘徊不前、進退兩難”之意,但此解釋未見于更早的權威文獻,可能是對詞義演變或字形的誤讀,需謹慎參考。
使用建議
現代漢語中,“徼迎”已非常用詞彙,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若需表達“迎合”之意,可優先使用現代常用詞;若引用古籍,需結合上下文确認具體含義。
建議進一步查閱《三國志》等原始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以獲取更精準的語境分析。
《徼迎》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期待并歡迎。它通常用于正式場合或文學作品,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熱切期望與友好接納。
《徼迎》這個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彳”(也稱作“行”),右邊是“辶”(也稱作“辵”)。
根據筆畫的統計,這個字共有11畫。
《徼迎》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傳統。《徼迎》這個詞在目前的使用中,繼承了古代文人的審美情感和傳統價值。
在繁體字中,表示《徼迎》的字形為「遠迎」。
在古代,很多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籍資料,可以知道古時候《徼迎》的寫法如下:
從上至下分為三個部分,上面是象征山的“山”字旁,中間是“巳”字旁,而下面則是象征止的“止”字旁。
1. 她熱情地徼迎着客人,為他們準備了豐盛的晚餐。
2. 學生們滿懷期待地徼迎着假期的到來。
1. 徼求:追求并渴望。
2. 歡迎:熱情接納和慶祝。
3. 迎接:主動迎接和接待。
近義詞:歡迎、迎接、招待。
反義詞:排斥、拒絕、冷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