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書上阙而不書或已脫漏的文字。語出《論語·衛靈公》:“吾猶及史之闕文也。”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古之良史於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能者。”《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到了如今,不但見不着,聽也聽不着,竟算得個‘史闕文’了。”
“史阙文”是漢語中的一個典故性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指史書中缺失或脫漏的文字。原指古代史官在記錄曆史時,對存疑或無法确認的内容采取空缺處理的方式。後來也衍生出比喻學問或文化知識存在缺失的含義。
從特指史書缺漏發展為兩種引申義:
注:關于該詞的具體用例及古籍原文,可參考《論語·衛靈公》及何晏《論語集解》。若需更完整的文獻考據,建議查閱權威曆史詞典或《論語》注疏本。
史阙文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可知,史阙文的首字是“史”,部首是“口”,總共有5畫;第二個字是“阙”,部首是“門”,總共有15畫;第三個字是“文”,部首是“文”,總共有4畫。
史阙文這個詞來源于《史記·秦始皇本紀》:“法言之短長,世阙其文。”意為平常的言辭無法表達事物之長短,而引用的史書卻可以解釋世間萬物的長短之處。
在繁體字中,“史阙文”這個詞的寫法依然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漢字中,首字“史”曾有兩種寫法:一種是上面有兩個“戈”字,下面則是口形狀,意味着戰争事務記載的重要性;另一種寫法是“至”字上面有一個“又”字,下面是口形狀,意味着通過觀察來獲得知識。
第二個字“阙”在古時候的寫法為一個“門”字上面加一個“白”字,意味着寺廟大門的洞開,代表知識的門戶。
第三個字“文”在古時候的寫法則是一個“寸”字上面是三個“門”字,意味着文字系統化、文化内涵的廣闊。
這位學者深入研究,對于史阙文的意義有着獨特的解讀。
史阙文的價值在于它可以記錄并傳承曆史文化的精髓。
組詞:史學、史典、史冊、文化、文獻
近義詞:史籍、史書、曆史文獻
反義詞:當代文、當時文、現代文、時代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