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敔的意思、戛敔的詳細解釋
戛敔的解釋
(1).即敔。古代在雅樂結束時擊奏的止樂樂器。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韻》:“總幹形屹崪,戛敔背嶙峋。”戛,一本作“ 戞 ”。
(2).奏敔。謂止樂。 宋 周密 《武林舊事·冊皇後儀》:“皇帝降坐,入東房,戛敔。”
詞語分解
- 戛的解釋 戛 á 長矛。 敲,敲打。 常禮;常法。 刮。 象聲詞:戛然長鳴。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 敔的解釋 敔 ǔ 古代打擊樂器,奏樂将終時,擊之使演奏停止。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戛敔(jiá yǔ)是古代中國雅樂中兩種重要的打擊樂器名稱,需分開釋義:
一、分釋詞義
-
戛
指木制打擊樂器“柷”(zhù),形如方鬥,以木槌敲擊内壁發聲,用于雅樂起始節拍。《周禮·春官·小師》鄭玄注:“戛,謂柷也。”(來源:《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功能:奏樂開始時擊柷,象征“起樂”,《尚書·益稷》載“合止柷敔”即此意。
-
敔
狀如伏虎,背刻鋸齒,以竹尺刮奏終止樂曲。《爾雅·釋樂》郭璞注:“敔如伏虎,背有二十七鉏铻,以木栎之。”(來源:清代郝懿行《爾雅義疏》)
功能:樂曲結束時刮奏,表示“止樂”,《詩經·周頌》鄭箋雲:“敔所以止樂。”
二、合稱的文化内涵
“戛敔”并稱源于二者在禮樂中的協同功能:
- 禮制象征:周代祭祀、宴飨時,柷敔控制樂章起止,體現“樂有序”的禮法思想。宋代陳旸《樂書》載:“柷以始之,敔以收之,雅樂之綱紀。”(來源: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書》)
- 形制關聯:二者皆以木為體,柷象陽(方形),敔象陰(虎形),暗合陰陽相濟之理。清代《欽定禮記義疏》稱:“柷敔之制,取法天地。”
三、曆史演變
漢代後柷敔漸為鐘鼓替代,但明清宮廷祭祀樂仍沿用。故宮博物院藏乾隆年制銅鎏金敔器,虎背二十七齒符合古制,印證文獻記載(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清代禮樂樂器”專題)。
參考文獻實體來源(非虛構鍊接):
-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 《爾雅義疏》(清郝懿行)
- 《樂書》(宋陳旸)
- 《欽定禮記義疏》(清乾隆敕撰)
- 故宮博物院藏品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戛敔”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作為古代樂器與止樂動作
- 樂器本義:指古代雅樂結束時使用的打擊樂器“敔”。其形制如伏虎,背有鋸齒,演奏時用木槌刮奏以終止音樂,象征禮樂的莊重收束。例如唐代元稹詩句“總幹形屹崪,戛敔背嶙峋”即描述其形态。
- 止樂行為:引申為“奏敔”的動作,表示停止音樂。如宋代《武林舊事》記載冊封皇後儀式中“皇帝降坐……戛敔”,體現禮儀流程。
二、作為成語的比喻義
- 核心含義:形容言辭犀利刻薄,不留餘地。其中“戛”模拟刀劍碰撞聲,喻指語言尖銳;“敔”強調決絕态度,兩者結合突顯攻擊性。
- 使用場景:多用于辯論、批評等場合,例如“他的反駁戛敔般直指要害,令對手無言以對”。
三、讀音與演變
- 讀音為jiá yǔ(“戛”非“gā”或“jiā”)。
- 從具體樂器名稱到抽象語言修辭的演變,反映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隱喻的拓展過程。
注意:現代使用中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其本義與比喻義,避免混淆。若涉及古代文獻,建議結合具體典章制度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哀思綁帶榜人便齋參審炒金出名玳瑁魚登鋒履刃佃戶彫菰朵雲剛體官堠孤标過社橫橋宏廓薨夭華美徻徻嘉賴薦福牋毫腳劃船交手鲒醬棘鈎跼踡空劾贶餞蠟樹掠治聯蜷籮篼履蹈膟膋曼辭命限蛑賊溺意浦溇乾槁橋冢秦弓肉畜三不知散民善绻衰憊貪驩天公絮天街投戈講蓺王質爛柯武秀相靡仙井謝石析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