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心志沉湎于某個方面。 明 張居正 《贈荊門守黃君升開封貳守序》:“今治道益衰,吏為機巧,溺意功利,失其本心。”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林·黃慎軒之逐》:“近來縉紳士大夫,亦有捧呪念佛……不遵 孔子 家法,而溺意禪教者。”《明史·鎮國中尉朱勤熨傳》:“陛下躬上聖之資,不法古帝王兢業萬幾,擇政任人,乃溺意長生,屢修齋醮,興作頻仍。”
“溺意”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心志過度沉湎于某一方面,失去理性判斷。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延伸
強調對某事物的沉迷達到非理性程度,常見于批評過度追求功利、宗教或享樂等場景。例如明代張居正曾用“溺意功利”批評官吏喪失本心。
使用場景
需注意與“溺水”等字面含義區分。該詞側重心理層面的過度投入,而非物理狀态的淹沒。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用法演變,可參考《野獲編》《明史》等古籍。
《溺意》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對某種情感或欲望的迷戀或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狀态。這種情感常常造成個人行為的偏離或不理性。
《溺意》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水”和“心”,其中“水”表示液體,與水有關;“心”表示心靈、思維或情感。《溺意》共有13畫。
《溺意》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在《莊子·樂章》一書中,有“溺于物者愚”一句。在繁體字中,溺意的寫法與簡體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多種古代字體中,溺的寫法可能稍有變化,但整體上仍保持“水”和“心”的意思。
1. 他對工作的溺意使他沒時間休息。
2. 容易陷入溺意的人容易做出一些沖動的決定。
溺愛、溺水、溺死、意境、意願、意識
近義詞:迷戀、執着、沉湎
反義詞:理智、冷靜、慎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