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坐的意思、匡坐的詳細解釋
匡坐的解釋
正坐。《莊子·讓王》:“ 原憲 居 魯 ,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溼,匡坐而弦。” 陸德明 釋文引 司馬彪 雲:“匡,正也。”《南史·王思遠傳》:“ 王思遠 終日匡坐,不妄言笑。”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既相見已,匡坐高談。” 清 曹溶 《答顧甯人》詩:“艱辛戈戟間,匡坐説蒼昊。”
詞語分解
- 匡的解釋 匡 ā 糾正;匡正。匡謬。 救:匡救。匡複。匡時濟世。 輔助,幫助:匡助。匡扶。匡我不逮(幫助我所做不到的)。 粗略計算,估計,預料:匡算。匡計。 古同“筐”。 姓。 筆畫數:; 部首:匚; 筆順編
- 坐的解釋 坐 ò 古人雙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腳後跟上,這是其本義,後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坐。坐待。坐墊。坐骨。坐化(佛教指和尚盤膝坐着死去)。坐禅。坐功。坐騎。 乘,搭:坐車。坐船。 堅守,引申為常駐,不
網絡擴展解釋
“匡坐”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正坐、端坐,通常用于形容姿态莊重、不偏不倚的坐姿,并隱含端正嚴肅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匡”本義為糾正、端正(),如《莊子·讓王》中“匡坐而弦”的“匡”即指正坐,強調身體姿态的端正;後延伸為形容人舉止嚴肅,如《南史·王思遠傳》提到“終日匡坐,不妄言笑”()。
- 現代解釋:指人保持正直的坐姿,亦比喻堅守原則、不為外界動搖的态度()。
2.詞源與古籍用例
- 《莊子·讓王》:“原憲匡坐而弦”,描述隱士原憲在簡陋環境中仍正坐彈琴,體現其安貧樂道的精神(、)。
- 李白詩句:“有時忽惆怅,匡坐至夜分”(《贈何七判官昌浩》),以“匡坐”刻畫沉思時莊重的姿态()。
3.使用場景
- 日常生活:可用于形容人坐姿端正,如“他匡坐于書桌前,專注閱讀”。
- 文學表達:多用于強調人物品格或嚴肅情境,如“面對非議,他匡坐如鐘,不為所動”()。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端坐、正襟危坐。
- 反義詞:箕踞(隨意坐)、歪坐。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或擴展比喻義,可參考《莊子》《南史》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匡坐
匡坐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匡”和“坐”。
部首和筆畫
“匡”字的部首是“匚”,屬于上下左右類部首,它總共有4個筆畫。
“坐”字的部首是“土”,屬于土水類部首,它總共有7個筆畫。
來源
“匡坐”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禮制。在古代宴會上,坐位是有等級之分的,坐在中央位置被稱為“匡坐”,意味着地位崇高、重要。
繁體
“匡坐”的繁體字是「匡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匡坐”在古代的寫法為「匡」字的下方畫一個長方形,然後在其中寫上「幹」字,表示坐在正中央的意義。
例句
1. 在宴會上,主人匡坐于中央,象征着他的地位高于衆人。
2. 團隊會議上,領導坐在匡坐位置上,展示了他的權威。
組詞
匡正、匡助、坐席、坐标、坐鎮
近義詞
中央、正中、主位
反義詞
邊緣、次位、旁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