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利的意思、末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利的解釋

(1).古代指工商業。《史記·商君列傳》:“僇力本業,耕織緻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後漢書·桓譚傳》:“夫理國之道,舉本業而抑末利。” 宋 曾鞏 《上歐陽舍人書》:“推而行之,則末利可弛,本務可興,富且安者可幾而待也。”

(2).指經營工商業所獲之利。《漢書·貢禹傳》:“故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貧民雖賜之田,猶賤賣以賈,窮則起為盜賊。何者?末利深而惑於錢也。”

(3).花名。即茉莉。 晉 嵇含 《南方草木狀·末利》:“末利花,似薔蘼之白者,香愈於耶悉茗。” 宋 張孝祥 《臨江仙》詞:“翠葉銀絲簪末利,櫻桃澹注香脣。”參見“ 茉莉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末利”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末利”在古代主要指工商業,與以農業為主的“本業”相對。這一概念源于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的經濟思想,認為農業是立國之本,而工商業屬于次要的“末業”。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引用

  1. 政策導向:如《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鞅變法時提出“僇力本業(農業)”“事末利(工商業)者舉以為收孥”,通過抑制工商業來強化農業。
  2. 治國理念:《後漢書·桓譚傳》提到“舉本業而抑末利”,進一步體現了古代以農為本的治國策略。

三、使用場景與引申義

四、其他釋義

部分資料提到“末利”可能通“茉莉”(花名),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為同音誤用或次要含義。

五、相關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原文或具體政策案例,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末利

末利(mò lì)是漢字詞彙,指的是最後的利益或收益。

拆分部首和筆畫

末利的拆分部首是木(mù),拆分後可得到木和利兩個部分。

它的總共有8個筆畫。

來源

末利一詞最早出現于《康熙字典》,在古代文獻中較為少見,但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為廣泛。

繁體

在繁體字中,《末利》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相似,末利的字形基本保持不變。

例句

1. 在商業談判中,我們應該注重長遠利益,而非隻關注末利。

2. 他為了追求末利,不惜放棄了許多機會。

組詞

末利可以與其他詞組合來形成新的詞彙,如:

1. 末利觀(mò lì guān):對最後利益的看法或理念。

2. 末利心(mò lì xīn):為了最後利益而行動的心态。

近義詞

末利的近義詞包括:最終利益、最後收益。

反義詞

末利的反義詞是長遠利益或長期收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