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家训的意思、家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家训的解释

[family instruction;parental precepts] 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详细解释

(1).家长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教诲。《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髫齓夙孤,不尽家训。” 明 张一桂 《重刻<颜氏家训>序》:“迨夫王路陵夷,礼教残闕,悖德覆行者,接踵於世;于是为之亲者,恐恐然虑教勑之亡素,其后人或纳於邪也,始丁寧飭诫,而家训所由作矣。” 清 龚自珍 《<怀宁王氏族谱>序》:“家训,如王者之有条教号令之意;家训,以训子孙之贤而智者。”

(2).指《颜氏家训》《北齐书·颜之推传》:“﹝ 颜之推 ﹞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於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家训,是汉语中一个承载深厚文化内涵的词语,主要指家族或家庭中代代相传,用以教诲、规范子孙后代行为准则、道德伦理、处世之道及治家方略的训诫之言。其核心功能在于维系家族秩序、传承优良家风、塑造成员品格。

详细释义与内涵:

  1. 核心语义:

    • 家: 指家庭、家族。
    • 训: 指教导、训诫、教诲。
    • 家训: 合指家庭或家族内部长辈对晚辈、先祖对后人的教导与规诫。它通常以成文或口传的形式存在,内容涵盖为人处世、修身养性、读书治学、持家兴业、忠孝节义等诸多方面。其本质是家族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系统化传承。
  2. 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

    • 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得到极大发展。它体现了古代宗法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将家庭治理视为社会治理的基础。
    • 著名的家训文献,如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北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与《涑水家仪》、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明代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治家格言》)以及清代《曾国藩家书》等,不仅是特定家族的规范,更成为后世广泛传颂、学习的经典,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念和社会道德风尚。其内容强调仁爱、孝悌、勤俭、诚信、礼让、积善、好学等美德。
  3. 形式与载体:

    • 家训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
      • 专门著述: 如上述《颜氏家训》等系统性著作。
      • 家规、族规: 家族制定的成文规章制度。
      • 书信、遗训: 长辈写给子孙的书信或临终遗言。
      • 格言、箴言: 简短精炼的教诲语句,常悬挂于厅堂或书写于族谱扉页。
      • 口耳相传: 通过日常言教和家庭生活实践进行传承。
  4. 社会功能:

    • 道德教化: 是家庭内部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塑造家族成员的品德修养。
    • 行为规范: 为家族成员提供具体的行为准则,明确提倡什么、禁止什么。
    • 家风传承: 是家族精神、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得以延续的核心纽带,形成独特的“家风”。
    • 家族凝聚: 共同的训诫有助于增强家族成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 社会稳定: 通过规范个体和家庭行为,家训在历史上对维护基层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权威参考来源:

  1. 《辞海》(第七版) 对“家训”的释义为:“家训,指家族或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家长或族长教育后代如何做人的训词。” 该定义精炼地概括了家训的核心含义与对象。可参考上海辞书出版社官方平台或授权数据库: 《辞海》网络版 (需订阅访问)。
  2. 《汉语大词典》 对“家训”的解释更为详尽:“旧时指父母或祖先对子孙的训诲。亦指家规。” 并引用了《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和颜之推《颜氏家训》序作为书证,强调了其历史渊源和作为家规的含义。可查阅相关学术数据库或大型图书馆藏。
  3. 经典家训文献: 如司马光《家范》 (收录于《四库全书》),开篇即强调治家必先正伦理、笃恩义,系统阐述了家庭各成员间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要求,是理解传统家训内涵的权威原始文献。可参考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 中国基本古籍库 (部分内容可公开访问)。
  4. 学术研究: 众多学者对中国家训文化有深入研究,相关论著(如徐少锦、陈延斌著《中国家训史》)详细梳理了家训的历史发展、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为理解其详细意思提供了学术支撑。可通过知网、万方等学术平台检索相关研究论文。

家训是植根于中国家族制度与文化传统之中,以教导子孙后代修身立德、持家处世为核心内容的训诫之言,是传承家风、维系伦理、规范行为的重要文化载体。其丰富的内涵体现在具体的道德条目、行为规范和蕴含其中的家族精神之中。

网络扩展解释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家庭或家族对子孙后代在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等方面的教诲与规范。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核心内涵

家训是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将家族积累的处世哲学、道德准则传递给子孙的教导体系。它既包含成文的训诫(如《颜氏家训》),也包含口头的家风传承,核心目标是培养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家族成员。


二、历史渊源与发展

  1. 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早期以口头训诫为主,后逐渐形成文字。例如东汉《后汉书》记载“髫齓夙孤,不尽家训”,表明汉代已重视家训的书面化。
  2. 成熟阶段:南北朝时期《颜氏家训》成为首部系统化的家训文献,涵盖教育、治家、处世等内容,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
  3. 演变:宋明以后,家训与宗族制度结合,衍生出家规、族约等形式,内容更强调忠孝节义与家族团结。

三、主要内容与形式

  1. 修身立德: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家训二十四条》)。
  2. 治家之道:强调勤俭持家、和睦宗族,例如“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
  3. 处世准则:包括交友原则(“亲直谅、远佞者”)、社会责任感(助邻里婚丧疾困)等。
  4. 载体形式:既有独立文献(如《朱子家训》),也有附于族谱、祠堂规约中的条文。

四、社会作用与意义

  1. 个人层面:塑造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例如“举止安和,言语诚实”。
  2. 家族层面:维系家族凝聚力,如通过家训明确成员责任,防止内部冲突。
  3. 国家层面:在礼法不彰时,家训可填补社会秩序空白,促进基层稳定。

五、与其他概念的区分


典型家训举例

  1. 《颜氏家训》:强调教育应“早教、严教、专教”。
  2. 《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体现家国情怀。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案例或现代应用,可参考《盐城市纪委监委》等权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颁学不侈部校蚕种僝陋朝宰车邻称霸传道授业传奉传流踳杂从祀砥厉廉隅低银笃新怠旧丰乐富国彊兵伏合脯腊梗顽贵骄罕父喉嗉还不够画生儿画依回轨毁伤靧雨或人乎哉加厉经袠窘摭缉绪雎鸠袴腿辽廓灵窍麻捶媒翳蒙昧无知瞑氛盘梯墙风壁耳钳马窃言去本就末三翻四覆神貍身行霜蓬素丞相痛心入骨维口食违越无已下课先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