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歐陽詢 《用筆論》:“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鉤”後用“鐵畫銀鉤”謂書法家運筆,其點畫既剛勁,又柔媚。 元 貢師泰 《送國字張教授》詩:“六書垂世盡諧聲,八體彌文貴句曲。黃鐘大呂徒協和,鐵畫銀鉤謾摹録。” 清 秋瑾 《臨江仙》詞:“鐵畫銀鉤兩行字,歧言無限丁寧。”亦作“ 鐵畫銀鈎 ”。 ********* 《春之首章》:“上面塗了些僧 懷素 底鐵畫銀鈎的草書。”
“鐵畫銀鈎”是形容書法筆力剛健而柔美的成語,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該成語指書法筆畫剛勁如鐵、柔美如銀鈎,強調剛柔并濟的藝術效果。其出處為唐代歐陽洵《用筆論》中的“剛則鐵畫,媚若銀鈎”。
語法與用法
屬于聯合式結構,可作謂語、定語或賓語,多用于贊美書法作品。例如:“葉老的書法鐵畫銀鈎,舉世無雙。”(參考例句來自)
文化背景
書法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核心形式之一,注重筆法、結構與章法。成語中“鐵”象征筆畫的遒勁,“銀鈎”則體現線條的靈動,二者結合凸顯書法對立統一的美感。
相關引用與延伸
近義詞辨析
常與“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等形容筆力的成語并列,但“鐵畫銀鈎”更側重剛柔結合的視覺效果。
注意:部分資料提到該詞可用于繪畫技藝(如),但此用法較少見,主流仍以書法評價為主。如需擴展學習,可查閱《用筆論》原文或曆代書法評論。
《鐵畫銀鈎》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字迹或書法墨迹極為工整美觀。這個成語源于《太平廣記》這本古代文獻。
根據《康熙字典》,《鐵畫銀鈎》可以拆分為:“鐵”、“畫”、“銀”、“鈎”。
“鐵”部首是“钅”,總共兩畫。表示這個字與鋼鐵相關。
“畫”部首是“彐”,總共三畫。表示這個字與繪畫、書法相關。
“銀”部首是“钅”,和“鐵”部首相同,總共兩畫。表示這個字與銀器相關。
“鈎”部首是“钅”,和“鐵”、“銀”部首相同,總共兩畫。表示這個字與鈎子相關。
《鐵畫銀鈎》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文學作品中,但真正成為一個成語并流行起來是在宋代。《太平廣記》是一部成書于宋代的大型古代文獻,其中記載了很多成語,包括《鐵畫銀鈎》。
在繁體字中,《鐵畫銀鈎》的寫法為「鐵畫銀鉤」。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中的記載,古時候《鐵畫銀鈎》的寫法為「鐵畵銀鈎」。
他的字寫得像《鐵畫銀鈎》,非常漂亮。
- 鐵腕(形容決斷力強、手段果斷的人)
- 畫龍點睛(喻指文章、畫作等以一個看似微小、而又在重要之處、起畫面之點睛作用,使整個作品或格局立見生動、完美)
- 銀河(指天空中河的狀物,即含有銀水或類似銀色的)
- 鈎心鬥角(指為了争取好處而争鬥相拼)
- 丹青妙手
- 字迹工整
- 拙手笨腕
- 筆臭紙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