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挺身而出。《宋書·吳喜傳》:“ 竺超之 聞四方反叛,人情畏賊,無敢求朝廷行者,乃慨然攘步,隨 喜 出征,為其軍副。”
“攘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攘步(拼音:rǎng bù)指挺身而出,形容在關鍵時刻主動承擔責任或采取行動。
經典出處
源自《宋書·吳喜傳》:“竺超之聞四方反叛,人情畏賊,無敢求朝廷行者,乃慨然攘步,隨喜出征,為其軍副。”。
此句描述竺超之在衆人畏懼退縮時,毅然挺身而出,參與平叛。
詞義解析
部分資料(如)提到“攘步”有“躊躇不前”的含義,但此解釋與主流文獻矛盾,可能是對詞義的誤讀或特殊語境下的引申用法。建議以權威古籍和詞典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攘步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是指昂首闊步地行走,形容姿态豪放自如。
攘字是由部首攵(攴)和字義部分襄組成。攵(攴)是一個常見的偏旁部首,表示打擊或者動作;襄表示擡升的意思。攘字總計有12個筆畫。
攘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籍《周易》中。在《象傳》中,攘袖指的是昂首挺胸的走路動作。後來這個詞義逐漸演變為攘步,形容人的行走态度豪放自如。
攘字的繁體寫法為攬。其字形較為繁複,筆畫較多。
在古代的寫法中,攘字的上方有兩個小橫,中間是攴的形狀,下方是一個縱向的線條。整體呈現出一種動态的形象。
他邁着攘步的姿态走進了會議室。
他攘着步子,邁着自如的步伐,昂首闊步地走過街頭。
攘胸激志、奮發向前、堅韌不拔
闊步、昂首。
小步、低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