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明 末農民起義領袖 李自成 。 蔡東藩 《明史演義》第九八回:“ 李闖 為亂十餘年,忽盛忽衰。”
李闖(Lǐ Chuǎng)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1606—1645)的民間别稱,源于其稱號“闖王”。該詞條在漢語詞典中屬曆史人物專名,需結合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釋義:
核心釋義
“李闖”特指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起義的核心人物。其名號源自繼承高迎祥“闖王”稱號(高迎祥為初期起義領袖,1636年犧牲後李自成被推舉為“闖王”),故民間習稱“李闖王”,後簡化為“李闖”。
曆史行為關聯義
詞義隱含“反抗壓迫、颠覆舊秩序”的意象。李自成率軍推翻明朝統治(1644年攻占北京),建立大順政權,其軍事行動被概括為“闖”,如“闖關”“闖天下”,凸顯勇猛與革新性。
“自成不好酒色,脫粟粗粝,與其下共甘苦。‘闖’名之立,蓋因其用兵疾如風火,所至民多歸附。”(《明史·流賊傳》)
在戲曲、評書中,“李闖進京”成為王朝更疊的典型叙事,衍生出“闖王來了不納糧”等民謠,強化其“為民抗争”的符號意義。
第6冊第1103頁:“李闖,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别稱。”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0年。
“李自成……號‘闖王’,故世稱李闖。”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
系統記載李自成起義始末,為“李闖”釋義的原始史料依據。
來源:中華書局,1974年。
李自成起義(1629—1645)是明末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李闖”一詞的傳播,既體現民衆對舊秩序的反抗意識,亦反映清代官方對農民政權的貶抑性稱謂(如清修《明史》稱起義軍為“流賊”)。其曆史評價需辯證看待:既推動封建制度變革,亦因政策失誤導緻政權短暫。
“李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言用法進行區分:
1. 曆史人物特指 指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1606-1645),因其曾自稱“闖王”而得名。該用法多見于史書及文學作品,例如:
2. 成語化引申義 極少數語境下,“李闖”被引申為形容詞性成語,含義為“勇猛果敢、敢于冒險”。此用法源于李自成的曆史形象,但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注意語境是否支持比喻義。
補充說明:
敖客白曬貝字邊果鳔清閉關自守弼亮筆匣不蠲裁中辰砂傳通得朋發補風軌覆潤關山迢遞鼓釣跪下果成瀚灏降送誡誨檵木撅豎慷慨激揚空晴了達魯桑盲求木人石心内扇鳥意陪決前時阡紙楸葉膏人模狗樣容養僧統傷沮身法聲名狼籍衰征私逋四暢隨迎溹溹它它藉藉天器缇籥缊縷溫柔境吳鄧鄉壁虛造閑袅仙娃小屈大申枭殄洩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