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椒盤。 清 陳維崧 《東風第一枝·丁巳元日大雪是日迎春》詞:“小闌邊飄瞥紆迴,點綴辛盤椒俎。”
“椒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椒俎”指椒盤,是古代用于盛放食物的器皿,尤其在節慶或祭祀中使用。其中:
現代漢語中“椒俎”已不常用,但“俎”字仍保留在成語中,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以上信息綜合自漢典、古典詩詞解析及文字學考據()。
椒俎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意思是以椒鹽為佐料的肉食或魚肉。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椒字的部首是木,總計11畫;俎字的部首是豕,總計6畫。
椒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周朝。俎是古代祭祀儀式中用來擺放祭品的台,而椒是一種香料。椒俎在古代指的是将烹制好的肉食或魚肉擺放在祭品台上,經過祭祀後用椒鹽調味後所食用的美味。
在繁體中文中,椒俎的寫法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椒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由“薺”和“敫”兩個變體構成,都與“艹”部有關。而俎的寫法也有不同,古代版本包括“⿰⿳⿱⿱⿱丨□一一丨幾□〢”等多個變體。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椒俎在句子中的用法:
1. 善用調味料,椒俎美味更佳。
2. 他精通烹饪,能夠烹制出美味的椒俎。
椒俎的相關組詞有椒鹽、椒醬、俎闆等。
與椒俎意義相近的詞語有佳肴、美食。
相反的詞有素食、清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