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角糉的意思、角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角糉的解釋

見“ 角粽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角糉(jiǎo zòng),又稱“角粽”,是漢語中對一種特定形狀粽子的古稱,現多寫作“角粽”。其核心含義指用箬葉或菰葉包裹糯米制成、外形呈立體棱角(如三角錐形)的粽子,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食品之一。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淵源與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詞義解析

  1. 形制特征

    “角”指幾何棱角,“粽”即粽子。區别于圓柱形或其他形狀的粽子,“角粽”特指通過折疊葉片包裹糯米形成尖角的立體造型,常見三角或四角錐形。其命名直接源于外觀的幾何特征,如《齊民要術》載“用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象也”,其中“裹”成形的過程即形成角狀 。

  2. 曆史别稱“角黍”

    晉代周處《風土記》最早記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此處“角黍”即角粽的古稱,因先秦至漢晉時期粽子主料為黍米(黃米),故稱“黍”;唐宋後糯米普及,“粽”字逐漸取代“黍”成為通稱,但“角粽”之名延續其形制特征 。


二、文化象征與民俗淵源

  1. 祭祀與驅邪内涵

    角粽的棱角造型在古代被視為“陽剛之象”,《荊楚歲時記》注:“民斬新竹筍為筒粽……角黍,蓋取陰尚陽包裹未散之象。”古人認為尖角能刺破邪氣,故在端午(惡月惡日)食用以辟邪 。

  2. 屈原傳說的附會

    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将角粽與屈原投江傳說關聯:“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以五色絲合楝葉縛之。”此說雖為後世附會,卻強化了角粽在端午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

  3. 地域形制差異

    北方多包小角粽(四角錐形),江南盛行三角粽,兩廣地區常見長角粽。形制差異反映地方民俗,如《杭州府志》載:“端午食角黍,五色縷束之,上系彩缯。”


三、文獻中的權威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角糉,亦作‘角粽’。即角黍。俗稱粽子。”并引清代查慎行詩:“初夏菖蒲綠,風來角粽香。”佐證其詞源流變 。

  2. 《中國民俗大典》

    強調其文化符號性:“角粽以植物葉片包裹谷物成角狀,是農耕文明祭祀自然與祖先的物化載體,後衍生為端午儀式性食品。”


學術參考來源

  1. 漢典“角粽”釋義
  2. 《風土記》端午習俗考 - 國學網
  3. 《荊楚歲時記》民俗研究 - 中國知網
  4. 端午飲食文化變遷 - 中國社會科學文庫
  5.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 - 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角糉”一詞中的“糉”為“粽”的異體字,因此“角糉”即“角粽”,指形狀帶有棱角的粽子。以下是具體解釋:

  1. 字詞構成
    “角”指幾何形狀中的棱角,“粽”是用箬葉包裹糯米等食材制成的傳統食物。該詞通過形狀特征命名,指代呈三角形、四角錐形等立體棱角形态的粽子。

  2. 文化背景
    粽子在端午節習俗中常見,傳統制法多用箬葉包裹成角狀,既便于捆紮,又能增加受熱面積使米粒均勻熟透。這種形狀在古籍中常被稱為“角黍”(如《齊民要術》),後逐漸衍生出“角粽”等稱呼。

  3. 現代使用
    當代語境下,“角粽”多用于文學或飲食文化描述中,強調傳統手工造型特征,與“長粽”“筒粽”等形态形成對比。部分地區方言仍保留“角糉”寫法,但通用規範漢字寫作“角粽”。

需要說明的是,現有搜索結果未直接提及“角糉”,以上分析基于漢字構詞規律及傳統飲食文化知識。若需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建議提供更詳細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跋前疐後奔趣比要讒谄攙扶婆常平鹽長七短八茶樹床簟傳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漣而不妖倒懸大數法則洞黑獨行虎沸煎廢喪撫化感涕貴宮規式浍濬徽絃烜洲教墨精麗吉日良辰糾缭軍廥昆府連堤離婦厘捐立夏理詣洛陽伽藍記沒折至螟蠹摹想鳥迹蟲絲判詞偏敬瞥眼間鋪持其道亡繇歧路亡羊青蓮目七七八八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善和說家潭沲唐唐童身土方拖債挖心鏏鼎翔飛小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