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伽藍記的意思、洛陽伽藍記的詳細解釋
洛陽伽藍記的解釋
曆史地理著作。北魏楊炫之作。五卷。記洛陽佛寺園林興廢沿革,涉及大量曆史事實,包括北魏政治興衰及文人轶聞。文筆清麗秀逸,以散文為主,雜以骈俪。
《洛陽伽藍記》簡稱《伽藍記》,是中國古代佛教史籍。是東魏遷都邺城十餘年後,撫軍司馬楊炫之重遊洛陽,追記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概況曆史變遷寫作的一部集曆史、地理、佛教、文學于一身的曆史和人物故事類筆記,成書于公元547年(東魏武定五年)。後世将《洛陽伽藍記》與郦道元的《水經注》、顔之推的《顔氏家訓》并稱為中國北朝時期的三部傑作。
詞語分解
- 洛陽的解釋 河南省地級市。位于河南西部,市區面積平方公裡,人口萬。中國著名古都,有;九朝古都;之稱,中國佛教祖庭白馬寺位于市東,其南龍門石窟為中國三大石窟之一。河南省第二大城市,隴海鐵路、焦枝鐵路交彙于此詳細解
網絡擴展解釋
《洛陽伽藍記》是北魏時期楊衒之創作的一部曆史地理著作,成書于公元547年(東魏武定五年)。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其含義與價值:
1.書名釋義
- “伽藍”:源自梵語“僧伽藍摩”(Saṃghārāma)的略稱,意為“僧院”或“佛寺”。書名中的“伽”字讀作“qié”(茄),而非“jiā”。
- “記”:指記錄,全書以洛陽佛寺的興衰為線索展開叙述。
2.作者與成書背景
- 作者楊衒之(生卒年不詳)是北魏官員,東魏遷都邺城後,他重遊洛陽,目睹戰亂後佛寺的殘破,遂以追憶筆法記錄洛陽鼎盛時期的佛寺景觀與曆史變遷。
3.内容與結構
- 主題:以佛寺為綱,分五卷記述洛陽城内、城東、城南、城西、城北的70餘座寺廟,涵蓋建築形制、立寺人、相關史事等。
- 延伸内容:除佛寺外,還涉及北魏政治興衰(如皇室奢靡、戰亂)、經濟文化(手工業、商業)、中外交通、民間傳說(如志怪故事)等,補正史之不足。
4.文學與曆史價值
- 文體特色:散文為主,兼用骈俪,文筆清麗,被譽為北朝文學代表作之一,與《水經注》《顔氏家訓》并稱“北朝三傑”。
- 史料價值:生動再現北魏都城的社會風貌,是研究南北朝曆史、佛教史、城市史的重要文獻。
5.版本與影響
- 現存版本以明嘉靖如隱堂刻本為最早,現代有多個譯注本(如2024年龔文靜譯釋版)。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寺廟記載或曆史事件,可查閱《卷三·城南》等原文節選,或參考權威譯釋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二
洛陽伽藍記
《洛陽伽藍記》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學作品,深受廣大讀者喜愛,下面将為大家介紹一些關于《洛陽伽藍記》的相關信息。
詞義解釋
《洛陽伽藍記》是指一本記述洛陽伽藍寺的書籍,反映了此佛教寺廟的曆史、文化、建築等各方面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通常情況下,根據《康熙字典》,《洛陽伽藍記》的拆分部首為“⺡”(山)。它的總筆畫數為20畫。
來源
《洛陽伽藍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教經典和文獻,記載了其中寺廟的重要信息和相關曆史。
繁體字
《洛陽伽藍記》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洛陽伽蘭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漢字《洛陽伽藍記》可以用古體字進行替換,例如将伽藍記的字寫作「伽蘭記」,但是這種古代寫法在現代通用中已經較少使用。
例句
1. 《洛陽伽藍記》是一部關于佛寺曆史的重要記載。
2. 他研究《洛陽伽藍記》的資料,以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發展。
組詞
組詞《洛陽伽藍記》的相關詞彙包括:
1. 洛陽:指中國河南省的一座曆史名城。
2. 伽藍:指佛教寺廟或佛寺中的大殿。
3. 記:指記錄或記載。
近義詞
《洛陽伽藍記》的近義詞包括:
1. 《佛寺史志》
2. 《佛教寺廟記》
3. 《寺廟史記》
反義詞
《洛陽伽藍記》的反義詞可以是:
1. 《非佛寺史》
2. 《其他曆史記載》
3. 《非寺廟史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