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徽弦 ”。1.揮弦。指彈琴。徽,通“ 揮 ”。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故有不能下棊而經目識勝負,不能徽絃而過耳解 鄭 雅者。”
2.琴上的徽和弦。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七:“有琴具徽絃,再鼓聽愈淡。” 韓醇 注引《晉書·陶潛傳》:“畜素琴一張,徽弦不具。”今本《晉書》作“絃徽”。
3.指代琴。 元 王學文 《柳梢青·友人至》詞:“愁懷無語相看,謾寫入、徽絃自彈。”
4.弦索。指弓弦。
“徽絃”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與古代琴樂相關。以下從詞義構成、具體解釋及引申義三方面分析:
單字本義
“徽”原指琴徽,即古琴面闆上标識音位的圓點标記,多以螺钿、玉石鑲嵌,代表音律節點。《漢語大詞典》釋“徽”為“琴徽,琴節”;“絃”為“琴弦”的異體字,指樂器上用以發聲的絲線或金屬線。二者組合後,字面可理解為“琴徽與琴弦構成的整體系統”。
整體詞義
“徽絃”在古籍中多代指古琴或琴音,例如唐代王勃《七夕賦》中“撫徽絃而顧慕”,即通過撫弄琴弦表達情感。該詞既強調琴體構造的物理屬性,又暗含音律調抽象概念,如《全唐詩》注疏将“徽絃”與“五音六律”并提,凸顯其音樂體系中的定位。
文化引申
《樂府詩集》中“徽絃清泛”等表述,延伸出“高雅藝術”的象征義,宋代文人常以此比喻文人雅士的修養與志趣。清代《琴學叢書》進一步将其抽象為“禮樂制度的具象化符號”,賦予社會倫理内涵。
“徽絃”是“徽弦”的異體寫法(“絃”為“弦”的異體字),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綜合解釋:
彈琴的動作
指撥動琴弦演奏,其中“徽”通“揮”,意為揮動或彈奏。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博喻》提到“不能徽絃而過耳解鄭雅”,即通過聽琴聲理解音律。
古琴的部件
“徽”是古琴面闆上标記音位的圓點,“弦”為琴弦,二者合指琴的構造。唐代韓愈《秋懷》詩“有琴具徽絃,再鼓聽愈淡”即描述琴的形制與音色。
借代琴本身
“徽絃”可整體代指琴,如元代王學文《柳梢青·友人至》中“徽絃自彈”,即以琴具象征文人雅趣。
弓弦的别稱
在少數語境中,也指弓弦,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該詞核心與琴相關,既可表演奏動作、琴體部件,也可代指琴,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古籍中多用于形容文人雅士的修養或寄情音樂的情懷。
擺劃保人被旱背駝碑拓邊糧弛絕辍戰悴荒大帛大禍臨頭黛螺颠倒黑白巅峰地室兜舁媠服發暢風榻改過作新鋼砂告窆關聖帝君姑爹裹腿後夫人黃眚火隊胡搧江淮嚼裹兒嬌氣解翳警衞舉人檻棂連房離鳥落斧馬絆眇微虐威乾杯千金堰區種三謠商市聖泉壽邱首憲衰亡書讀五車太學生踏曲他室痛憎投曉湍激相逼下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