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吏的意思、边吏的详细解释
边吏的解释
边境地区的官吏。《管子·问》:“问於边吏曰:小利害信,小怒伤义。” 唐 韩愈 《董公行状》:“尔之马岁至,吾数皮而归资。边吏请致詰也,天子念尔有劳,故下詔禁侵犯。” 明 张居正 《答蓟镇总督王鉴川言边屯》:“公图之皆已有绪,要在边吏着实奉行。” 清 方式济 《陇头水》诗:“田夫入城不隔宿,边吏年年在边地。”
词语分解
- 边的解释 边 (邊) ā 物体的周围部分,外缘:边缘。边沿。 国家或地区交界处:边疆。边界。边防。边境。边陲(边境)。 几何学上指夹成角或围成多角形的直线:等边三角形。 旁侧,近旁:身边。边锋。 方面:边干(刵
- 吏的解释 吏 ì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 旧指小公务员: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边吏”是汉语词汇,指边境地区的官吏,其核心职责是维护国家边境安全与秩序。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边吏”由“边”(边境)和“吏”(官吏)组成,字面含义即驻守边境的官员。其职责包括:
- 巡逻边境线,防止非法越境或走私;
- 查验行人与车辆,确保边境通行合法;
- 应对边境冲突,维护国家主权稳定。
二、历史起源与发展
- 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古代边境安全关乎国家存亡,边吏地位重要。
- 职能扩展:汉代后,“边吏”也指代边郡太守,如《汉书·杜延年传》中的记载,说明其职权范围可能涵盖地方行政。
- 文学引用:唐代韩愈的《董公行状》、明代张居正的奏疏等文献均提及边吏,体现其长期存在的历史脉络。
三、延伸含义
除官吏身份外,“边吏”在部分语境中可代指戍边群体,例如清代诗人方式济的《陇头水》以“边吏”象征边疆守卫者的艰辛。
如需更具体的文献例证,可参考《史记》《汉书》等古籍,或通过权威词典如汉典()进一步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二
边吏(biān lì)这个词的意思:
边吏是指古代中国边境的守卫官员,负责保护边境安全并管理边境事务。他们负责巡逻边界、查验通行证件以及监视边境的动态。
拆分部首和笔画:
《边吏》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边”的部首是辵,共有7个笔画;而“吏”的部首是口,共有5个笔画。
来源:
《边吏》一词源于古代中国,由汉族民间流传使用。在古代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与中国辽阔的边境地带有关。
繁体字形态:
边吏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即「边吏」。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边吏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相似,即「边吏」。
例句:
警察局长要求边吏严密监控边境,以确保安全。
组词:
边防、吏部、边境、吏治
近义词:
边关官、边境巡逻员
反义词:
边民、辽阔之地居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