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念的意思、無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念的解釋

(1).猶言勿忘,不要忘記。《詩·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毛 傳:“無念,念也。” 馬瑞辰 通釋:“傳以‘無’為語詞,但據《爾雅·釋訓》:‘勿念,勿忘也。’……《孝經》釋文引 鄭 注:‘無念,無忘也。’”

(2).佛教語。謂無妄念。 唐 白居易 《對小潭寄遠上人》詩:“借問不流水,何如無念心。” 唐 白居易 《晚起》詩:“北闕停朝簿,西方入社名,惟吟一句偈,無念是無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念是漢語複合詞,由“無”(沒有)與“念”(念頭、思慮)構成,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主要分為以下三層:


一、基礎釋義:沒有念頭或思慮

指心境空明澄澈,不産生任何雜念或欲望。

例證:

“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将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莊子·在宥》)

此處的“無視無聽”與“無念”相通,強調摒棄感官與思慮的幹擾。


二、佛教術語:超越妄念的覺悟境界

佛教(尤其禅宗)将“無念”視為核心修心理念,指不執着于善惡、是非等對立概念,保持本心清淨。

經典依據:

  1. 《壇經》:“無念者,于念而無念。” 指念頭自然生滅而不滞留,心境如鏡映物不留痕。
  2.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主張心不執着于外相,與“無念”内涵一緻。

三、引申用法:不惦記、不思考

日常語境中可表示“不挂念某事”或“未加思索”。

古籍例證: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詩經·大雅·文王》)

此處的“無念”意為“不要忘記”,但後世引申出“不念想”之意,如王維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暗含無念自然的禅意。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無念”詞條并釋義。
  2.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詳釋佛教語境中的“無念”。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提供古籍用例解析。
  4. 《莊子》《壇經》:原典文獻,為釋義提供原始語境支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查閱權威出版社紙質或官方電子文獻庫,如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古籍庫”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網絡擴展解釋

“無念”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思想體系來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佛教語境中的核心概念

  1. 本質定義
    指心不執着于外境,不生妄念的清淨狀态。六祖惠能強調“若見一切法,心不染着,是為無念”,即對外界保持覺知但不産生好惡分别,如同明鏡映物般自然。

  2. 常見誤解辨析
    并非完全無思無想,而是超越妄念的“正念”狀态。禅宗以“無念為宗”,強調通過消除執着達到明心見性,而非追求枯木死灰般的空寂。

二、古代漢語的特殊用法

源自《詩經·大雅·文王》的“無念爾祖”,此處“無”為語助詞,實際含義是“勿忘祖先”,引申為對傳統美德的銘記。這種用法多見于先秦典籍,與佛教概念無直接關聯。

三、實踐意義

在修行中體現為:接觸外境時保持覺知而不起貪嗔,如白居易詩中“借問不流水,何如無念心”的禅意表達。現代心理學中的正念療法與之有相通之處,均強調對當下體驗的非評判性覺察。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佛學大辭典》或《詩經》相關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哀鑰白榜文茶子油車隊傳役黜遠大統一理論豐麗父息閣淺鈎鈎丱齒孩蟲海夫虹飲吼喊後竅荒笃速讙言怙過糊裡糊塗健步如飛堅營叫噪接事忌諱矜奮荊褐基年韭白口機跨蹈霾藏犘牛敏感磨旗迺者秋放卻死人事物上司召杜石鼈使信熟缣蜀中死沒騰松勁送舊迎新搜補碎雜它門檀桓騰奏天道無親停闆衛星通信地球站五才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