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改口。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少林僧兵》:“ 宋 靖康 時,有 王臺 僧 真寶 ,與其徒習武事於山中。 欽宗 召對便殿,命之還山,聚兵拒 金 。晝夜苦戰,寺舍盡焚,為 金 所得;誘勸百方,終不顧,曰:‘吾法中有口回之罪,吾既許 宋 皇帝以死,豈當妄言也!’怡然受戮。”
“口回”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kǒu huí,其核心含義為“改口”,即改變原先的言論或承諾。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指在語言表達中改變原先的說法或立場,常見于日常對話或書面語境。例如:
引申内涵
在特定語境下,可能包含“違背承諾” 的負面含義。例如清代《日知錄》記載少林僧兵“口回之罪”,強調違背諾言會觸犯戒律。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可參考《日知錄》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口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回答、答複。
《口回》的拆分是由“口”和“回”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口”是常用的部首,表示與口有關的意思;“回”是表示循環、轉動等意思的部首。
《口回》的總筆畫數為9畫。
《口回》的拆分後的詞義解釋為“答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回答”一詞。在繁體字中,“口”和“回”的形狀稍有不同,但仍能識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如今的《口回》在古代往往是以繁體字寫作“口迴”。
1. 我很快就能給你一個口回。
2. 請給我一個口回,我想知道你的意見。
口頭回答、千篇一回、回答者、一呼百應
回答、答複、響應
提問、詢問、問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