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制的小箱子。《南史·宋廬江王褘傳》:“兩宮所遺珍玩,塵於笥篋。” 唐 羅隱 《廣陵秋夜讀進士常修三篇因題》詩:“入 蜀 歸 吳 三首詩,藏於笥篋重於師。” 清 唐孫華 《貂扇》詩:“他時笥篋終捐棄,翻在炎天暑汗中。”
“笥箧”是古代漢語中表示竹制容器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指竹編的小型儲物器具,主要用于: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内則》:“不敢藏於夫之箧笥”,說明其使用與古代禮制相關。宋代戴侗《六書故》等文獻也收錄此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竹器分類,可查閱《禮記》原文或漢典網釋義。
《笥箧》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行李箱”。它指的是一種用來裝載、收納行李物品的家居用具。
《笥箧》的拆分部首是“竹”和“竹”,分别位于上下兩個位置。
《笥箧》總共有11個筆畫,其中“笥”有7畫,而“箧”有5畫。
《笥箧》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下》:“鸻運之盛至也,民幾于笥箧。”這裡指的是國家繁榮昌盛時,人民物質生活富裕,民衆的行李箱笥箧也相應增多。
《笥箧》的繁體字形為“笥篋”,兩個字分别用了“竹”和“竹”的繁體字形。
古時候《笥箧》的字形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字形為“褐簉”,可以看出其與現代的字形差異。
1. 我打開笥箧,整理出了我需要的衣物。
2. 她收拾好笥箧準備出門旅行。
3. 這個笥箧的設計非常巧妙,可以容納很多東西。
1. 笥箧包:指一種裝載衣物、行李等物品的包裝。
2. 笥箧箱:指一種用竹子或木材制作的行李箱。
行李箱、旅行箱、行裝、行李攜帶器皿。
空手、無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