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作為神社象征的栎樹。《莊子·人間世》:“ 匠石 之 齊 ,至於 曲轅 ,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 成玄英 疏:“櫟,木名也。社,土神也。”《莊子·人間世》:“ 匠石 歸,櫟社見夢曰:‘女将惡乎比予哉?’” 宋 葉適 《還華賢良九經說賢良進卷語林等》詩:“芄蘭恨柔蔓,櫟社嫌擁腫。”
(2).鄉裡的代稱。 元 範梈 《立春日和王翰林》:“幾時歸櫟社,盡日接芳筵。”
“栎社”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甯波栎社國際機場的名稱源自其所在的栎社村,該村得名于宋至明代的家族聚居曆史:
日治時期台灣三大詩社之一,1902年由林朝崧等人創立:
“栎社”既可指代具體地名(如甯波村落及機場)、鄉裡文化符號,也可作為文學團體名稱。需結合語境判斷其具體含義。
栎社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古代祭祀時設立的栎樹木社。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栎”是樹木的一種,屬于植物類;“社”是古代用于祭祀的場所。
栎社的拆分部首是木,表示與樹木有關;栎的筆畫數為9,社的筆畫數為7。
栎社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是指古代祭祀時設立的栎樹木社。栎樹是一種植物,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因此在祭祀活動中被廣泛使用。
栎社的繁體字為櫟社。
古時候,栎社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栎的舊字形為“稜”,社的舊字形為“飯”,整個詞語的字形可能會有變化。
1. 學者們根據古籍研究,重建了古代栎社的形制和功能。
2. 在鄉村的角落,還可以看到一些遺留着栎社的痕迹。
栎社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
1. 栎木:指栎樹。
2. 社壇:指祭祀的壇台。
栎社的近義詞包括:
1. 樹社:與樹木相關的祭祀場所。
2. 木社:指用木材建造的祭祀場所。
栎社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詞語,但可以使用一些相對的詞語來描述,例如:
1. 非栎社:指與栎樹無關的祭祀場所。
2. 現代社:指現代建築的祭祀場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