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物堆積在露天日久而朽爛。語本《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隋書·蔡王智積傳》:“人或勸 智積 治産業者, 智積 曰:‘昔 平原 露朽財帛,苦其多也。吾幸無可露,何更營乎?’”
“露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一定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傳統解釋
“露朽”指財物長期堆積在露天環境中,因日曬雨淋而腐朽損壞。這一含義源自《史記·平準書》中的記載:“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例如《隋書·蔡王智積傳》提到:“昔平原露朽財帛,苦其多也。”意為物資過剩卻疏于管理,導緻浪費。
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暴露真相或顯露破綻”,強調隱藏的問題被揭露。但這種用法較少見,可能屬于引申或誤用。
適用場景
傳統含義多用于描述資源管理不善或物資浪費,例如曆史讨論或經濟分析。
若需表達“暴露真相”,建議優先使用更常見的成語(如“東窗事發”“水落石出”)。
注意區分
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避免混淆傳統與引申用法。
如需查看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史記》《隋書》相關章節。
《露朽》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暴露而朽腐、破敗的樣子。
《露朽》由“隹”和“木”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2個筆畫。
《露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象形字。古時的寫法為「霤朽」,其中的「霤」即為「露」,表示露水。繁體字為「露殘」。
在古代,「露朽」這個詞語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根據不同的時代和地區,可能會有一些微小的差異,但總體上基本保持了現代寫法。
1. 暴露在風雨中的房屋已經變得十分露朽。
2. 這座廢棄的宮殿已經被時間所侵蝕,顯得非常露朽。
組詞:露天、露水、朽木、朽爛。
近義詞:腐朽、破敗。
反義詞:隱秘、鮮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