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焦桐的意思、焦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焦桐的解释

琴名。 东汉 蔡邕 曾用烧焦的桐木造琴,后因称琴为焦桐。 唐 张祜 《思归引》:“焦桐弹罢丝自絶,漠漠暗魂愁夜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音入 蓝桥 ,响振琼瑶,却是羡焦桐一曲巧,芳心顿消。” 龚尔位 《己酉九日麓山待钝庵》诗:“日夕而不至,焦桐起离情。”参见“ 焦尾琴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焦桐"一词源于中国古代著名的制琴典故,其核心含义及文化内涵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字面本义与典故溯源

指东汉蔡邕(字伯喈)用烧焦的桐木所制的名琴"焦尾琴"。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蔡邕途经吴地时,闻火中桐木爆裂声辨为良材,抢救出已焦的桐木制成琴,音色绝佳,因琴尾留有焦痕而得名。此典成为文人雅士鉴赏慧眼与器物重生的象征。

二、汉语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琴名。东汉蔡邕曾用烧焦的桐木制琴,后因称琴为焦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辞海》亦载:"焦尾琴的别称",强调其作为古琴代称的文化属性。

三、文化引申义

  1. 良材蒙尘的隐喻

    典故中桐木被焚喻指人才遭埋没,如宋代胡宿诗"已托焦桐传密意"暗含知遇之意(《全宋诗》卷十二)。

  2. 文人精神的载体

    明清琴谱常以"焦桐"代指古琴,象征士大夫的高洁品格。明代《溪山琴况》称其"虽历劫火,清音不灭",赋予其文化韧性内涵。

  3. 艺术鉴赏的符号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蕉叶式焦尾琴"(编号故001169),其形制延续焦尾特征,印证该词在器物学中的专指性(故宫博物院官网藏品数据库)。

学术参考

此词历经千年已从具体器物名升华为文化意象,其释义需兼顾文献记载、文物实证及文学转义三重维度。

网络扩展解释

“焦桐”一词包含历史典故与现代引申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 本义:古琴代称(东汉典故)
    源于东汉蔡邕制琴的故事。据记载,蔡邕听到烧焦的桐木爆裂声,辨识出这是制琴良材,遂将其制成名琴,后世以“焦桐”代指琴。唐代张祜《思归引》中“焦桐弹罢丝自绝”等诗句,均用此意象表达琴音之美与文人雅趣。

  2. 引申义:焦裕禄精神象征(现代意义)
    现代语境中,“焦桐”特指焦裕禄在兰考县推广种植的泡桐树。他通过发展泡桐产业帮助当地脱贫,此树被赋予亲民爱民、担当奉献的精神内涵。***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提及“焦桐”,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象征意义。

  3. 文学与文化的双重承载
    古代诗词常以“焦桐”寄托情感,如陆游“焦桐无赏音”暗喻知音难觅;现代则通过“焦桐”传递榜样力量,体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注:若需查阅相关诗词或焦裕禄事迹的完整内容,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安邦治国表解骋朢陈室抽吸楚歌四面黛叶悼悲蹈矩循彟顶嘴鄂君被法兰西風情月意富汉宫閤攻具龟甲鬼信顾托海裔含吐驩喜花王互感胡鼓湖胶进贤屏恶鹫章絶尘倨嫚举手之劳枯索两忙税灵几领口流火之乌胧光蠓蠛门史门向弭变榠查滵溢男欢女爱捏着鼻子沁园勤伫热敷塞嘿三人一龙沙窝生愿失挫十全老人台衮堂老体格停工闻奏小许